第一节 空气
一、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反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二、 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若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原因可能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体 体积分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化学性质________,一般
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用途】① 制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这一点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②用作保护气、③冷冻麻醉、④ 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 2.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的总称):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通
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①用作保护气、②光源、③激光技术;④ 氦气-冷却剂;⑤ 氙气-麻醉剂。 四、 空气污染和防治
1.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源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温室气体(__________、甲烷等),二氧化碳不是有害气体。
3. 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
极植树、造林、种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第二节 氧气
一、 氧气:【物理性质】密度___________空气__。_________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和氧化性,可以___________。 二、 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气体是氧气。 三、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质 磷 木炭 硫 氢气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① 空气中:________,无烟无焰;在氧气中___________ ② 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 空气中发出________色火焰,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① 产生淡蓝色火焰 ② 放热、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产生______ 反应现象 产物 铁 镁 铜 汞 蜡烛 铁在氧气中__________________,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银白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 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
① 用砂纸打磨铁丝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引燃细铁丝.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为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第三节 制取氧气
一、 气取装置 1.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固备气体的装置(见图①)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 ,反应 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____________处。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撤离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图②)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 ,反应 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装置(b)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装置(c)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装置(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这时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固体药品通过锥形瓶口加入,液体药品通过分液漏斗加入。 2.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收集的气体难溶或不易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注意事项: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如果瓶口出现较大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再提出水面,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小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二、 实验室制取氧气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_________。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__________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防止冷水倒吸炸裂试管。 验满:(排水法)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向上排空气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注意事项: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催化剂还可以是红砖粉、硫酸铜,加热也可以加快分解)
2.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三、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化学反应也可能有几种催化剂。 四、 氧气的工业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膜分离技术
第一节 水的组成
一、 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产产气泡的速率比正极快。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实验结论】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分子和原子
定义 性质 联系 区别 分子 的最小粒子 原子 最小粒子 离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离子带电 1. 在受热的情况下,运动速率加快,间距变大。粒子本身大小不可变 2.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备注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 宏观 微观 保持其化学 性质的粒子 水 铁 氯化钠 第三节 水的净化
一、 过滤(见下图) 活静【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附性置过煮蒸【注意事项】 沉淀炭沉滤 沸 馏 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明矾 吸淀 “一贴”:滤纸紧贴________________ 附 (有气泡则过滤速度慢); 不溶性杂质 “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颜色、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味 (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性杀菌 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杂其他 滤液浑浊); 质 “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水的硬度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 流进过滤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2. 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