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管理学论文-试析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管理学论文-试析我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宝玛科技网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课考考姓学专成指程名称中国管理科学模式与艺术特色查学期2011-2012学年第1学期查方式课程论文名邓逸朗号200906024126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绩导教师刘炳延1目录

摘要&关键词……………………………………………………………3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41、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42、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53、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6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81、城市化发展起步晚,速度快……………………………………82、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8

三、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8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92、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资源浪费和短缺问题……………………9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94、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105、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场地拥挤……………………106、城市中弱势群体问题突出,城市犯罪率偏高…………………10

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11

2摘要: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我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积累一些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诸多方面一起下手,以组合拳的方式减缓或消除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环境;土地

3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

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除了关注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还考虑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新建了一些工业城市,另外,还从备战的角度出发,从一些大城市搬迁了许多工厂和人员,新造了一些三线城市。这些新增的城市在客观上为中国的城市布局,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

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城市仍然是行政的中心。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在这一阶段里,各个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是该省最大的城市。以次类推,各级地方所在地也基本上都是该地区最大的城镇。不仅如此,的办公地往往还占有该城市的中心地段、黄金市口。这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略有改变。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界限分明。在这30年的时间内,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的人们在户籍管理上泾渭分明,按计划供应的商品也有相当的区别,而且在建筑物景观、交通、商业、电讯设施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市区人口、工厂、建筑物高度密集,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麻烦。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5(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明确提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再加上我国开始逐步地实行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被当作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得以全面的重视和实施。。因此,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一些发达的国家,其城市化程度均80%以上。而且在当代社会中,城市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市场经济丰富的商品生产的支持下,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它能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因此,中国的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中国城市以往的主要功能是政治行政中心,生产中心,也许这些功能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在今天,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当然各个城市的消费功能所处的地位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令人欣慰的是,各级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城市的消费性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加强城市消费性功能的建设。城乡一体化战略得以实施。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曾经实施过在世界上少见的严格户籍制度,这个户籍制度也许在当时因为某些因素不得已而为之,但客观上却了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流动关系,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特别是造成了城郊或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屏蔽功能大大削弱了。进入21世纪,有的省、市宣布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别,也许这不仅仅是对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反城市化的终结,中国开始了从人口的城乡逆向流动转变为城市化的正向流动。这一流动的直接结果,使得城市开始了在规模上的扩张,一些大中型城市开始重视卫星城镇的建设。在现代化立体交通的基础上,一些特大型的城市开始出现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分散化”的

6特征。城乡之间一体化的战略得以实施,城乡之间可以共享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逐步形成。前30年间,人们对大型城市的发展一直持批评的态度。但是,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国际性大都市,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却呈现出许多令人不可忽视的优越性。

大型城市往往是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城市,它的集聚效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度繁荣。而人口的密集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创造出无数的就业机会,它的发散效应还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广阔的区域经济增长地带,其结果还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大都市圈、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最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这一地区的城市将以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平台,共同努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

这些以大型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崛起与以往分散、、规模不大的城市相比较,它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完善交通的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控制环境的污染,提升人口的质量。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更具备可比较的现代意义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发展收获的成果,坚定地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增强协调发展,因为城市化与祖国的现代化紧密相联,城市和大都市圈代表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7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城市化发展起步晚,速度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到1957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27万人。1979年到1991年的十二年间,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86个。到1991年末,城镇人口增加到31203万人,比1978年增长80.9%。到2010年,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60个。

2、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初期,大城市寥寥无几,1949年在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2008年全国城镇人口达6.07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68%。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预计达6.5亿。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三、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8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首先表现在农村。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文化素质本来就低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更落后。

在城市中,贫困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一部分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些贫困者在短期内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导致温饱难以维持。

2、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资源浪费和短缺问题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资源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水、电、石油等资源和能源紧张已经呈现。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问题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中最主要有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两个方面。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农村,其中以特大型和大型城市表现最为突出。同等规模城市的空气质量又因工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所处地区气候特征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城市河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除此以外,近年来一些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愈发突出,农药、化肥的低效使用,导致氮、磷大量流失于湖泊和土壤,使得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从而影响居民生活。

94、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城市发展和建设占用土地的速度过快,近些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快于人口增长。“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建设用地618万亩,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达130多平方米,高于10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30%。在城镇用地迅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基建用地也在增加。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缺乏制度保证,也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并导致城市扩展空间的紧张。

5、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场地拥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受城市化发展战略重点在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中西部的城市受交通、经济发展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城市功能欠缺,不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这就造成城市结构不合理,即所谓“头重脚轻”的现象。同时,很多城市出现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房价飞涨,公用地偏低,道路、广场、绿地、体育等用地严重不足,房屋建筑密度过大等大量问题。

6、城市中弱势群体问题突出,城市犯罪率偏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形成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弱势群体。改善弱势群体现状成为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任务,弱势群体问题也成为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相关制定的视觉焦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犯罪在城市社会问题中最为棘手。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城市犯罪率的增长,大大高于农村地区。就是在城市化已经完成的某些发达城市,城市犯罪也明显高于农村。城市中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贫穷和分配不公,差距两极化导致的。因此解决贫穷问题,解决差距过大问题也成了降低犯罪率的基础条件。

10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业,增加就业岗

位,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拉力。城市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就业的支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设法增加就业岗位。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我国近年之所以高增长低就业,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增长快,但拉动就业的能力低。据统计,第三产业的就业系数是第二产业的5倍以上。今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商业连锁、物流配送、各类服务业、旅游业、科学教育文化体育产业等,这些产业将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发展微型和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已为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发达国家劳动力的65%~80%在中小企业就业。而我国偏好和重视发展大型企业,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重视发展中小企业,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信贷融资方面给中小企业以支持,为其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减轻其负担。

第三,鼓励个人创业

我国缺乏个人创业环境,创业的门槛高、环节多,各部门的收费和罚款多,和社会为创业者提供的服务体系薄弱,企业生存的隐性成本高,弱化了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市场经济程度高的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在40~55个之间,而我国每千人企业数量8.9个,使我国的就业渠道窄。在我国就业问题严峻的今天,部门要提供环境条件,鼓励个人创业,降低个人创业门槛,减少审批

11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2、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城市化不仅与经济发

展密切相关,还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各项制度安排紧密相连。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及与户籍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等都不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深化制度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不仅是以居住地登记户口,重要的是消除城乡不同户籍在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权利差异,弱化户籍在招生、就业中的门槛,给予进城农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权,从而降低农民城市化的成本,按市场原则进行人口管理,为城市化的进行提供制度环境。

第二,改革资源管理制度

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源管理制度,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让资源反映其价值,培育和规范资源市场,使制度与技术形成合力,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加强资源立法,杜绝资源分配和使用的任意性,在制度上保证资源的节约和持续利用。

第三,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我国片面看重GDP的干部考核制度带来投资居高不下、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化水分大等问题,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我国的干部考核制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政绩。在经济指标方面,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同时做到重视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2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指导老师评语:(评语50字左右,对论文选题、资料收集与处理、论证水平、写作能力和规范等进行评定。)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名: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