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发展策略阐释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发展策略阐释

来源:宝玛科技网
总第641期 第O6期 2017年2月 下旬出版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发展策略阐释 冯兢俄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 摘要: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实现旅 游业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带动全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格局。本文从分析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入手,对全域旅游的发展策略进行阐述,期望对改善旅游业发展现状,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旅游业全域旅游理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一、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围。全域旅游所注重的是各种新兴旅游要素的培养,其 在挖掘旅游产品休闲度假、观光游玩的基础和潜力的同 时,更加重视对区域内民风民俗、文化取向等旅游文化, 通过整合调动并优化提升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以促进 本着新、奇、独、特的全要素发展理念,对区域内的旅 产业融合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旅游业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要立足于本地文化产业特色,对区域旅游资源 进行挖掘利用,构建起新型旅游发展格局。从实质上来看, 游产品进行开发,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三)全领域 纵观我国的旅游产业,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全域旅游必须做到以下“四全”,即“全地域”“全要素 ‘全 都处于独自发展的局面,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 领域”“全服务”。 (一)全地域 见的。而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局限性,使旅 游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优势获得了充分发挥,旅游业随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我国传统的 之成为区域空间内多个产业相融合的媒介,由此带动了 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单元性的旅游项目为主,如 产业的高度聚合,凸显出了产业规模效应,带动了地方 景区、度假区等等。而全域旅游则是以彰显地域的系统性、 人文性和区域性为特点,全地域是其基本的发展理念, 它打破了单一景区的接待格局,引领旅游发展一体化, 区域经济发展。 (四)全服务 全服务需要与上述三个发展内涵相互协调配合,并 突出旅游吸引从点到面的全地域覆盖性,通过各种细节 在服务规模、品质以及氛围等方面打破传统旅游景区与 上的有效衔接,填补内外景区间的旅游空白,将旅游地 非景区的二元化体系。在对全域旅游服务体系进行构建 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营造出了一个遍地是景区的旅游 格局。 的过程中,要以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作为基本导向,并 对发展中涉及的诸多要素进行协调,如、资金、人才、 技术、信息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旅游公共服务 (二)全要素 小产品型景区是我国传统旅游项目的主要开发思路, 而在全民化体验时代到来的今天,这种发展思路显然已 体系,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全域旅游所营 二、全域旅游发展策略 造的是一种全新的休闲度假模式,它能够实现游客不到 景点、景区也能享受到旅游过程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 上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业域范 (一)科学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为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议国家旅游局与 ・l66 行业与区域研究・区域经济 各省建立起全域旅游试点的战略合作关系,试点省则应 以及对旅游经营的创新,可以逐步推动旅游产业的立体 全力争取国家旅游局的指导和支持,编制科学合理的发 化发展,由此除了能使旅游业自身获得持续稳定地发展 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国家层面要做好引领工作, 之外,还能带动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业、旅游 省级层面要进行统筹安排,各地景区则应系统推进,地 制造业等等,有助于区域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鉴于此, 方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能体现出区 域特色的做法。此外,要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点即景点的打造,可依托交通主干线建设旅游聚集区, 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应当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 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业作为该产业链的核心,围绕地区 的特色产业,实现区域旅游与工农林文等行业的融合, 并将道路沿线建成景观带;线就是将各个点进行有序衔 将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原始生态和自然景观 接,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景观格局;面是在点与线 结合的基础上,将全省各地作为一个大的旅游景区进行 建设,使区域内处处都是可供游客旅游观光的地方。 (二)创建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体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消费结构也发生 了巨大变化,逐步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休闲 度假的方向转变,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 促使区域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景点旅 游过渡到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机遇下,全域 旅游要走一体化旅游品牌战略路径,提高自身在旅游市 场上的竞争力。 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在全域旅游这一发展模式下, 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全面 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并考虑游客的消费需求及 心理变化,开发体验性十足的全时空产品,打破传统观 光产品一枝独大的局面。鉴于此,各地区应当立足区域 内现有的资源优势,利用各种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核 心景区的基础上,打造健身探险游、商务休闲游、观光 养生度假游、文化旅游为主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借此来推动全域旅游的持续发展。 优化旅游目的地环境。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为此,在全 域旅游发展模式下,应当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建设予以 重视,通过环境优化,营造不一样的旅游文化氛围,用 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大自然吸引更多的游客。一方面, 要在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对区域内的旅 游环境进行重新塑造,打破传统的旅游理念,将自然生 态环境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另一方面,还应对环境绿 化和美化工作予以重视,这样可以为游客带来舒心的旅 游体验。 构建旅游产业链。从经济结构的角度上讲,我国的 旅游产业具有高关联度的特点,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 进行有机结合,并大力发展运动健身休闲产业、文化创 意产业等,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它产业 的发展,从而实现多个产业共赢的目标。 (三)完善全域公共服务体系 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背景下,对公共服务体系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 要,进一步加快旅游惠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 信息系统建设、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奠 定物质基础。 建设惠民便民服务设施。全域旅游不仅要为外来游 客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更要充分考虑本地居 民的休闲需求,建设本地居民的幸福家园,使该区域成 为宜居的旅游之城。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要遵循旅 游惠民、主客共享的原则,加快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公 园建设、广场建设,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公共休 闲和文化娱乐的场所,全面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使游客与居民在现代城市享公共资源。 建设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全域旅游既要依靠传统的 信息服务手段,如宣传手册、解说标识、交通引导等, 更要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以“互联 网+旅游”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要充 分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网上虚拟旅游、网上住宿 餐饮销售等项目,开通旅游门户网站、微信平台、官方 微博等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还要逐步在景区实现WIFI 全覆盖,提供微信导览服务,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化导游, 搭建起智慧旅游平台。 建设公共交通体系。旅游与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联,想要推动全域旅游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起一套 相对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在该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除 了要对旅游支线、巴士、换乘专线、码头等公共交通进 行完善之外,还应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并为游客的自驾 游提供路线,从而形成安全、通达的全域旅游交通路网。 167・ 行业与区域研究・区域经济 特别是一些地处深山老林的旅游项目,在发展全域旅游 式的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应用较多的BTO模式,即 时,必须解决好交通问题,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加 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转移、拥有长期特许经营权。 强主干道建设,如国道、省道等,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各 个景区停车场的扩容速度。对于水上旅游,则应逐步完 三、结束语 善观光航线,借此使旅游变得更加方便和舒心。 (四)建立全域旅游保障体系 一总而言之,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出路之 一套完备的保障体系是确保全域旅游得以持续、稳 ,不仅能够整合利用本区域各种资源,增强本区域旅游 定的发展关键之所在,也是整个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 创建一体化旅游产品的根本保证。在该保障体系建立的 业的发展活力,而且还能够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 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指 过程中,要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应当包 导下,必须科学规划全域旅游战略实施方案,创建全域一 括如下内容:资金保障机制、管理创新、运营机制 体的旅游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域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 改革。从本质的角度上讲,全域旅游是一个旅游综合体, 保障体系,从而推动全域旅游战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任芮瑶.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蒲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 究 现代国企研究,2016(8):67—68. 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如休闲度假、娱乐购物、观光体 验等等,其中包含了多种业态,休闲养生、文化旅游、 人文体验、商贸购物以及主题娱乐等等,鉴于此,在发 展全域旅游时需要大量且充足的资金予以保障,所以必 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形成民营与社会两大资本 【2】冯国华.全域旅游时代的景区酒店经营策略探讨U].太原 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94-95. 为主,与外商投资为辅的投资格局。在投资运营方 (上接第165页) 成效,但改革仍存在不足,必须强调全面深化人事管理 设良好的内外环境,提高激励机制的实效性、可操作性;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转变传统管理制度, 实行全员聘任制,在竞争上岗的制度之下,提高行政管 二是推进制度改革,依托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激励 机制,发挥激励的重要作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盘活人力资源,起到重要的 从管理人员的切实利益出发,完善激励模式,提高激励 作用;其次,坚持“按隐聘任”的原则,强化对高素质、 的实效性。 综合型人员的任用,让其有良好的晋升渠道,激励岗位  工作;再次,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公平、公正的激 参考文献:励环境。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凝聚力量,团结队伍,发 挥激励的重要作用。为此,在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激励 [1]杨英.论高校知识型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叫.南华 大学学报,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73—78. f2]兰石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Ⅱ]_管理工程 师,2014,19(6):7—10. 时,要努力使每个管理人员都享受到合理的报酬和待遇。 综上所述,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新时期高校 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 重要基础。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重要人力资源,如 【3】冯慧雅.激励机制与高校教务管理的有机结合U】-赤峰学 院学报(自然版),2011(7):227-228. 4]陈友荣.浅议高校机关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建立U】.中小 何利用并激励好,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 [科学的津补贴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模式,提高行 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3—4.) 5】郑艳.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对此研究卟中 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建设发 [展。高校一是要紧扣发展步伐,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创 外企业家,2013(7):83. 1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