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留守儿童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更多的人关心爱护,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管理方案。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紧迫感。
2、建立“留守儿童” 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3、“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4、定期开展校园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社会环境。
5、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6、关爱“留守儿童”,实行教职工“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制订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家长记录袋)。其重点内容是要记录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学习上优先辅导。对“留守儿童”要从学习方面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细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心理健康上优先教育,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倾诉信箱,配备必要的设施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指导“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惑疑难,引导他们健康成才。
开设亲情电话: 校长: 副校长: 政教处:
各班主任电话:都应告诉学生,并带电话回家。
建立“留守儿童”校内安全应急机制。在校期间“留守儿童”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告知代理监护人。尽快告知在外务工家长,并在2小时内报告镇教育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