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翘舌音的语音分辨
平翘舌音也叫舌尖前。舌尖后音,这两组声母都是由舌尖充当发音的主要动力器官,区别就在于舌尖去接触和接近的发音部位不同,
平舌音Z .C S部位和发音方法是:舌尖平伸,去接触或接近上门齿背的位置,气流在这一部位形成阻碍。
在实际发音过程中,也有个别同学接触或接近的部位是下齿背,这样做虽然能够发出类似平舌音的音,甚至有的时候计算机都无法识别,但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翘舌音 zh ch sh r 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舌尖向上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气流在这一部位受到阻碍而发出的,翘舌音又叫舌尖后音,顾名思义,舌尖上翘接触硬腭前部,比上齿背靠后,在粤方言中,是不存在翘舌音的,所以粤方言区的学生没有翘舌的习惯,所以常把翘舌音大部分发成了平舌音,语言环境的长期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很难辨析出翘舌的程度是否到位,自己发出的翘舌音是否标准。
2.舌面音出现不同程度的舌尖前音的问题。
J q x 是普通话语音声母中很重要的一组音,发音方法是:舌面前部自然拱起,去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舌尖自然下垂,或贴于下齿背,气流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
此时,如果舌尖由于舌面的上拱动作导致有些许轻微的向
上活动,没有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会导致舌面音出现尖音(z c s ) 的问题,就是说舌面音本来是舌面起作用的时候,却变成了舌面和舌尖共同起作用了。 姐姐 谢谢
在广东地区有一大批学生都会在读舌面音 j q x 的时候 带了尖音 z c s
这种现象是由于粤方言的长期影响形成的。大家知道,粤方言中不存在翘舌,舌尖或者舌面很少会在发音上做出上翘,上拱或者类似的动作,所以养成了比较顽固的发音定势,即使在发舌面音的时候,舌尖也是不自觉的平伸。所以就感觉读j q x 的时候夹带着z c s 的音。
练习方法:让舌尖保持自然下垂,贴于下齿背固定,然后舌面前部自然的向上拱起,从而可以发出正确的舌面音。
4. n l 不分的问题
鼻音n 和边音l 在发音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听感上却有很大的相似度,因而对南方地区的许多人来说,存在着二者难区分的现象,经常混读,造成不分n . l 的情况。 解决方法: 从发音方法入手,
鼻音 n 的发音方法是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气流冲击声带,气流从鼻腔通过,同时冲破舌尖的阻碍。如 “牛奶、农奴、袅娜”
边音 l 的发音方法是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气流震动声带,气流从舌头两边通过,如 “理论、 琉璃” 5 前、后鼻音的语音分辨
鼻韵母都是由元音加上n (前鼻音)和ng (后鼻音)来构成,因此要弄清楚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前鼻音韵母 an en in ian uan uen üan ün
后鼻音韵母 ang eng ing iang uang ueng üang iong
前鼻音n 发音注意,追后舌尖归音到上齿龈的位置结束发音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将鼻韵母发音到位。
发后鼻音ng 的时候,因为后鼻音韵母是ng 来结尾的,因而发音中可以借鉴舌根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就是无论ng 前是什么元音,最后一定是舌面后部(舌根)向上抬起,去接近硬腭与软腭的交界处,气流进入鼻腔通路结束发音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后鼻音韵母发音完整到位。 因 yin ——应 ying
练习ng 的方法:反复读单个的鼻辅音ng 的动作,再让发音者拉开,延长韵腹 i 的发音,之后过渡到完整的ing 的发音,多多练习。巩固发音。
2 。韵母 e 的发音
粤方言区同学发e的时候呢,开口度过大,
正确的发音是,发音时舌头位于口腔中的相对位置应该是靠后,稍高,但是许多同学同学的发音位置偏前了,发出类似于大舌头的音。这主要是因为舌头放错了位置,另外,在发卷舌原因er 时,也出现类似情况。所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要解决发音靠前的问题。开口度适当放大到正常位置。
四, 语流音变
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规律是粤方言所没有的。如轻声,儿化。 1 。轻声 普通话里的字存在轻声的现象,读得又轻又短。而在广州话里,轻声现象是没有的,广东人的语音习惯是字字重读,换成普通话也这样,就很难听了。
(1)有规律的轻声字 普通话的轻声有一部分可以从语法加以确定,有很强的规律性,学习起来比较方便。这类轻声词主要有:
①语气词。凡句尾的语气词一律轻读,如“啊、呀、吧、吗、呢”等。
②助词。凡助词“的、地、得、了、着、过、们”等都是轻读。
③动词重叠式的第二个字和表示趋向的动词应该轻读。如:看看、想想、出来。 ④名词后面某些表示方位的成分应该轻读。如:天上、地下、家里。
⑤构词用的虚词词素“子、头”应该轻读。如:桌子、石头、馒头。
(2)无规律的轻声字 普通话里还有许多轻声词无法从语法上说明它轻读的规律。这些轻声词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①第一类词如果不轻读,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如:东西、地道、买卖。
②第二类词都是重叠词素的轻声词。如: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宝宝、星星。
③第三类词是口语中常用的词,存在时间较长,一般较容易掌握,但也有一些词对于粤方言区的大学生来说需要逐个掌握,因为很难从意义上、构词上找到它轻读的规律。如:葡萄、玻璃、萝卜、骆驼、棉花、耳朵、豆腐、姑娘、明白。 2、儿化
儿化韵在北方方言当中较为普遍,但对于南方人来说,儿化韵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作为长期生活于粤方言区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认知儿化韵,并能在恰当的时候说好儿化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后缀“儿”在语音上不自成音节,它和前一个音节的韵母融合在一起,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发生卷舌动作,这种现象就是“儿化”,整个韵母就是“儿化韵”。④广东的同学学习普通话,儿化韵是一个难点。有的同学不会发卷舌音,舌头要不弯不过来,要
不就是弯过了头,听起来很别扭。即使学会了卷舌动作,念儿化韵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元音的同时,舌头就要往上卷,卷舌过晚,念成了两个音节,也是错误的。
儿化时,韵母的读音往往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变化,大致情况有以下几种:
1、韵母的末尾是a、o、e、ê、u的儿化时原韵母读音基本不变,只要在发音过程中将舌头做出卷舌的动作即可。 2、韵尾是-i或-n的,儿化时丢失了韵尾。 3、韵母i、ü,儿化时在原韵母之后加er。
4、舌尖元音韵母-i(前)、-i(后),儿化时变为er。 5、韵尾是-ng的韵母,儿化时丢失韵尾,韵腹鼻化(用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