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墼堡壅 星塑墼! 总第503期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口张 丽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的因素众多,切实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新媒体的特性入手,分析党员教育环境,探求教育 对策,让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党员;对策 作者简介:张丽,淮阴师范学院学科办研究生处,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淮安223300)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4—0027—02 一、新媒体的特性及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 明确,影响着高校学生党员对社会各类人物事件的态度。 新媒体以微博、微信、移动电视等为主要形式,对整个 3.新媒体的丰富表现手法影响着学生党员对信息的 社会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倍受社会关注的“90后”大 接受习惯。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各类信息如浪 学生党员,信息需求量大而且获取方式丰富,同时他们正 潮般涌向受众,因此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更加注重直观性,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阶段,因此新媒体 以便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新媒体的媒体形 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不容忽视。 式丰富多样,它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符号 1.新媒体的及时性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由 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体验,从 于现实环境下时间和空间的,人们无法直接获得和接 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形象、全面深入,满足了受众的 触所有的信息和事物,于是只能借助于传播媒介。基于数 多元化需求。新媒体作为大学生党员最主要的信息接收 字化技术的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阻 工具,其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倍受大学生青睐。在新媒体 隔,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世界各地的重要信息都可以通过 的影响下,他们对信息的接受习惯发生着改变。不同的表 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实时同步地传达给受众,实现 现手法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倾向性,也有着不同的传播效 无间断、无遗漏的全时传播。“90后”大学生党员伴随着新 果,因此不同的信息接受习惯也会影响大学生信息接受的 时代的发展而长大,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与使用频率远远 内容和效果,继而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范围和了解程 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新媒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了 度。 解社会的重要工具。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无时空阻隔,将任 4.新媒体受众的精细划分影响着学生党员对自已身 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新闻事件传达给他们,影响着他们对 份和角色的判断。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广泛而分散,不同 社会的基本认识。 受众群众的信息需求及接收形式又各不相同。新媒体通 2.新媒体的交互性影响着高校学生对人物事件的态 过对受众的精细划分,实现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传播,使 度。新媒体的交互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 得信息传播更加精准有效。受众的精细划分即分众化, 赋予了受众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权利,使传受双方处于平等 “分众传媒”即依据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 的地位,从而使得信息的传播与接收获得最佳的效果。目 播内容。学生党员在使用新媒体接受信息传播时,根据其 前在校的学生党员正处于一个渴求信息、渴望交际的阶 不同的传播形式和具有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可以对自身所 段,新媒体多元的传播功能和较强的交流互动性满足了学 属的受众群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地依此对自己 生党员的心理需求。他们通过转发、评论相关新闻报道阐 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形成基本判断。对自己的明确定 述自己对新闻人物及事件的观点和态度,通过QQ、人人、微 位是融人社会、了解社会、贡献社会的前提,更为社会主义 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与亲朋好友及不同职业身份的社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框架基础。 会成员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互动。这种交流互动既是自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面临的困境 己观点态度的输出,也是他人观点态度的输入。这种交互 1.新媒体拓展了党性教育的途径,但也弱化了传统教 可能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或改变,也可能是对模糊态度的 育方式的影响。以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 2O15・4 堂 堂堕 星堡墼! 总第503期 理论学习、党校培训、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加强学 生对党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党的情感,强化党 性修养。而现今,大学生党员乐于与新媒体相伴,飞信、 QQ、微信、微博等早已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方 式。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地获取党的基本知识, 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的新路径。相比之下,传统教 育方式手段单一,气氛也较为沉闷。新媒体的这种时空无 的信息沟通方式让高校部分学生党员产生了强烈的 依赖感,也导致传统党员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党员的吸引 力、感染力明显降低。 2.新媒体提高了教育传播的效率。但也降低了教育实 际效果 .传统模式下,党员教育的时间、空间都具有局限 性,教育引导是“灌输式”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 播的时问和空间是开放性的、交流式的,这可以充分调动 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传播效率。同 时,新媒体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迅猛,往往夹杂一些真假 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大学生党员的选择水平与判 断能力在消极、信息面前时刻接受着巨大的考验。稍有不 慎便会产生自我放纵的倾向, 现降低党员道德标准的行 为。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对策 1.教育引导人,念好“紧箍咒”。在新媒体环境下,学 生党员可以自主地获取信息,自觉地接受党性教育。但实 际T作中,如果建设好的新媒体平台利用率很低,则教育 党员的功能将会大大降低。增强教育内容的服务性无疑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员在网络、手机等新 媒体上获取的信息与其工作、学习、生活紧密关联,有利于 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生存状态的改观,众多学生党员必然会 极大地关注新媒体信息。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 点话题,邀请各方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并可以运用新 媒体与学生党员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2.制度规范人,筑好“防火墙”。对于传统学生党员教 育方式,高校可以增加新媒体延伸平台。通过将学生党员 教育内容融于新媒体中,广泛共享党员培训内容;充分利 用网络进行深入研讨,制定《学生党员考核办法》,试行网 络匿名考核,坚持做到考核文件、考核过程、考核结果“三 公开”,增强学生党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杜绝弄虚作假现 象。一是考核文件公开,让党员大学生充分准备。考核开 始前,将《考核办法》《考核表》发到每个班级群。考核工作 由考核小组评议、同行互评、班级学生代表测评三个部分 组成,要求每位学生党员准备汇报稿,总结工作实绩与存 在的不足,供其他同学评议。二是考核过程公开,让普通 同学参与监督。在考核过程中,各班自南推荐数名普通同 学全程参与监督,确保过程的公平、公正。三是考核结果 公开,让师生心服口服。第一时间将每位党员考核结果利 ≥彝 型 :! 用飞信、QQ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布出去,同时常用的户外 公布栏也应张贴考核结果,做到及时公开,有理有据。 3.监督制约人,配好“显微镜”。新媒体具有强大的数 据功能,可以通过互动留言的形式全方位地广泛听取群众 意见,不忽视任何微小事情,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设立 “党支部留言版块”,网友既可以注册留言,也可以“游客” 身份登录;留言既可以用真实身份,也可以是匿名身份。 凡是留言,党支部应指派专人及时回复;公开“党群连心 卡”,将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结成帮扶对子,学生党员根据 自身实际和能力提供帮扶,支部记录帮扶情况,督查组定 期对帮扶情况进行督查,广大同学也可通过在“留言版块” 上发表意见,拔打“党群连心卡”上的监督电话对学生党员 进行监督;同时张贴“党员宿舍”标识牌的传统方式也 需坚持。 4.惩处警示人,用好“惊堂木”。利用新媒体加强警示 教育,一方面上传大量党性教育视频材料,另一方面也要 设立“曝光栏”、“投诉箱”。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定期或不定 期地对学生党员进行综合考核,对排名靠后的进行诫勉谈 话,限时整改。这种让学生党员头上悬把剑,神经时刻紧 绷的管理办法,可以从外部促使他们牢记职责使命,强化 党员意识,优化外部环境。对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典型 案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迅捷的特点,进行通报并公开 曝光,达到查处一例、教育一片的效果。 当然,随着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新媒体 环境的整合与净化已刻不容缓,丰十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共享 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福利”的同时,更要有责任心、有义务 去维护一个良好的新媒体环境,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党员 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1.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汪顿.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 战 思想教育研究,20l0,(1). [4】李春燕,李征,胡方筱.强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角色 意识研究f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0,(6). f51张小琏.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 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l 1,(11). 责任编辑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