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孙中山思想概论·第二次形成性测试·A卷

孙中山思想概论·第二次形成性测试·A卷

来源:宝玛科技网
 孙中山思想概论

孙中山思想概论·第二次形成性测试·A卷

论述下列各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派与保皇派思想论战的重要意义

答:纵观这场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论战,其重要意义可分为三个方面:从政治层面看。揭露保皇主义的蛊惑性宣传,争取广大华侨民众投向阵营,对兴中会无疑具有起死回生的决定性意义;从思想层看,对于中国社会改造的目标、道路和方法的辩难论争,也使理论学说进一步走向成熟,并且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就实践策略而论,这场大论战使孙中山及其党人初步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在论战中锻炼造就了一批擅长办报、写作的宣传家。在此后多年的斗争中,孙中山总是反复强调党的宣传工作和“心性文明”(即现在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其经验与根据就源于此次大论战。

2、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但并没有包括农民如何得到土地的方案,为什么? 答:孙中山如何实现“平均地权”采用了亨利·乔治的方式实行土地国有化改革,由国家收取地租,废除一切税收,即“核定地价,增值归公”的国有化思路。是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角度着眼的,资产阶级将成为这一的最大受益者。

地主阶级仍可保持土地的所有权并分得一部分的地租收入,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没有从“平均地权”的社会改革中获取实际利益。

3、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内容

答:孙中山从民主运动的实际出发,将知行关系的辨析、解说置于现实需要的基点之上。他把“行”的内容扩展到科学实验、斗争、经济发展等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使知行关系的古老命题融入了新鲜的时代内涵,突破了中国哲学认识论徘徊2000年的局促状态,寻找到更坚实的唯物主义支点。

在高度重视“行”的同时,孙中山也非常看重“知”的能动作用。他的“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自然科学的“真知特识”;其二是“知识”,主要指他的三民主义、五权等社会政治学说。 4、如何看待家庭、童年生活对孙中山早期思想的影响呢?

答:孙中山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从小饱尝艰辛劳作之苦。他同情农民,对农民终年辛勤劳作却过着艰难困苦生活的状况深感不平,立志为改变中国农民的贫苦现状探寻出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香山县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有着光荣的传统,流传着许多反抗外侮、反抗清朝的故事。植根于劳动人民中的反侵略、反压迫的精神哺育了孙中山。农民的英雄业绩和流传于人民心中的反抗精神,在少年孙中山的心灵深处播撒下的种子。

童年的境遇使孙中山过早地饱尝到生活的苦难,他对地主的残暴和农民的痛苦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人生经历,一方面磨炼了意志品质,养成了孙中山勤劳俭朴、刚强通用性的品德;另一方面也使他对于贫苦农民抱有真挚的同情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孙中山后来选择了道路,提出并坚持民生主义理想,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5、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最终发展为“中华人民一律平等” 的思想轨迹

答: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最终发展为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伟大思想。毋庸讳言,孙中山也曾受到过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影响,其民族主义也曾夹杂着大汉族主义的情绪。这一点仅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就可以证实。中国的民主目标是推翻封建制度和土地制度,反抗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挽救国家危亡,而不是什么以“驱除鞑虏”为号召的反满排满。 孙中山指出:“有最要紧的一层不可不知: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就要排斥它,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对那些已经夺我政权的民族,也应区别对待:“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孙中山的这种民族宽容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大量的历史记录表明:包括满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都曾经参加过辛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