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三章《声的世界》章末测试(有答案)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三章《声的世界》章末测试(有答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三章《声的世界》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吹笛子时,笛子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质是 ( )

A. 手指 B. 笛管中的空气柱

C. 笛管 D. 嘴唇

2、如图所示,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声音传播的条件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 减弱噪声的途径

3、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 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 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音调变低的缘故

D. 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新“七不规范”中,“言语不喧哗”提醒大家要控制声音的 (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5、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表所示。甲、乙两声音相比

( )

A. 乙音调较高

B. 甲响度较大

C. 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 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6、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听清老师的讲课声,其原因是( A. 声音的音调太低 B. 声音的音调太高

C. 声音的响度太小 D. 声音的响度太大

7、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防治噪声的是 ( A. 在椅子腿下面粘贴软橡胶垫

B. 阳台及窗户安装双层隔音玻璃

C. 开会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

)

D. 强噪声环境下的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8、狗、猫能听到人不能听到的声音,原因是 ( )

A. 狗、猫的耳朵比人更灵敏

B. 狗、猫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小

C. 狗、猫的听觉范围与人的听觉范围不同

D. 狗、猫的耳廓能转

9、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C. 人耳可以听到超声,不能听到次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0、如图所示为2019年4月23日纪念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的情景。威武的中国海军将士喊出的嘹亮的口号是由声带 产生的,通过 传播响彻云霄。口号声能传播很远是因

为声音的 (填“音调高”或“响度大”),彰显出了中国海军的强大与自信。

11、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声音的音调从高到低的是 。用木棍敲打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从高到低的是 。

12、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声学知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是声音的 不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响度大”或“音调高”)。

13、声音的响度与发声物体的 有关。如图所示,是两个发声体振动的波形图。由此图可以判断 图发声体发声的响度较大。(选填“甲”或“乙”)

14、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手机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 ;开会时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在 减弱噪声。

15、2018年2月6日,在我国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6.5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觉察到,是因为地震时伴随有 产生;救治伤员时,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获得信息(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三、实验探究题(共28分)

16、(8分)如图3-4-7为八年级(2)班物理活动小组成员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时的一些场景。

(1)甲图中贴在桌面上的耳朵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在 中能传播;

(2)乙图中耳朵(未贴在玻璃缸上)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和 介质传到耳朵里去的;

(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17、(8分)小明注意到,爸爸在拉二胡前总要把二胡的两个手把来回扭动,仔细调试(如图甲所示)。爸爸说这是在调“音准”,小明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认为这是在调“音调”。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小明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粗细有关。

猜想4: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弦线的松紧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并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按图

乙组装有关器材,将一根尼龙丝的一端拴在桌子一端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未画出),挂上几个钩码,并用A、B两个小木块将尼龙丝支起,用一把塑料三角尺拨A、B间的“弦”,即可听见发出的声音。

(1)小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逐步右移B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发现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步降低。则小明这是在验证猜想 。

(2)小明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跟弦的材料、长短、粗细、松紧都有关。爸爸“把二胡的两个手把来回扭动,仔细调试”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改变音调;弦乐器分别采用尼龙丝、钢丝做弦,用相同的力度弹奏相同的曲子时,听者能很容易地分辨,这是由于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弦所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3)用乐器演奏时,要用到乐谱,图是《我和我的祖国》简谱的一部分,歌词上方的数字表示的是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8、如图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振动的快慢大致相同。

(1)此实验用于探究声音的 与 之间的关系。

(2)若要继续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 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3)换用塑料尺做此实验,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均相同时,听到的声音与钢尺的主要差异是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四、计算题(共19分)

19、(7分)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 s收到回波信号,问:

(1)该处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

(2)这种办法能不能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20、(12分)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 m处鸣笛后2 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答案

1、B 2、A 3、D 4、A 5、D 6、C 7、B 8、C 9、D

10、振动 空气 响度大

11、甲、乙、丙 丙、乙、甲

12、音色 响度大

13、振幅 甲

14、响度 声源处

15、次声波 超声波

16、(1)固体 (2)液体 气体 (3)真空

17、(1)2 (2)松紧 音色 (3)音调

18、(1)响度 振幅 (2)拨动钢尺的力度 慢 低 (3)音色

19、(1)4 500 m (2)不能,其原因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0、(1)680 m (2)325 m (3)15 m/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