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来源:宝玛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水利水电技术第38卷2007年第9期 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王崇浩,张世奇,曹文洪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4) 【摘要】利用适合于黄河下游河道和黄河口水域的一、二维连接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口 演变、入海流路的淤积延伸对下游尾闾河道的反馈影响。通过比较考虑和不考虑入海流路淤积延伸2 种情况的计算水位和淤积量的变化得出:单一的河口延伸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对较长 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影响程度自下游到上游逐渐减弱。 【关键词】黄河口;尾闾河道;反馈影响;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V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60(2007)09-0016-06 Study on response of evolution of Yellow River Mouth on its trail channel WANG Chong—hao,ZHANG Shi—qi,CAO Wen—hong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An integrated 1-D and 2-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is used herein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the revolution of Yellow River Mouth on its trail channel、By computing the water level and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x- tension of flow pa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e fiver mouth path extension on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trail channel is a longer period of evolution for several years or even over 1 0 years,and furthermore,the effect becomes weaker and weaker grad- ually from downstream to upstream in genera1. Key words:Yellow River Mouth;trail channel;response;mathematical model 1 引言 上的分歧。就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而言,以往的认识 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平行抬高”论,即 黄河水少沙多,且海洋动力相对较弱。大量泥沙 认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抬升是河口不断淤积延伸造 人海后因流速顿减沉积在河口附近,造成河口岸线淤 成的,因是平行抬高,所以河口向上的影响是很远 积外延,致使河流侵蚀基面抬高,比降变缓,水流受 的¨ ;另一类为“沿程淤积为主”论,即认为黄河 阻,发展到一定程度,受阻水流自然另寻低洼捷径人 下游河道的淤积主要是水沙条件决定的,而河口淤积 海,造成出汊摆动,河长缩短。河口淤积抬升侵蚀基 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溯源淤积影响是下大上小,而 准面和河口摆动改道短时期缩短河长必然对河口以上 不是平行抬高,其影响长度是局部和有限的_4-6]。 河道产生反馈影响。反馈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直接关系 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是一个十分复 到治黄的方针,然而对此问题,研究者们长期争论不 杂的问题,反馈影响发展过程受到流域水沙条件、 休,从而也一直困扰着治河工作者,使得治河方针难 大型水利枢纽调节、下游河道冲淤调整、尾闻河道 于决策。 及河口海域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交织在一 河口演变对河口以上河道的反馈影响通过溯源淤 起的因素很难进行分割,从而造成问题的复杂性。 积或溯源冲刷的形式向上游传递,但如何传递,传递 有多远,是多年来研究者们争论不休¨ 的问题,河 收稿日期:2007—07—02 口反馈影响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一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339050)资助。 足。影响范围量级上的差别反映了研究者们理论认识 作者简介:王崇浩(1968一),男,浙江奉化人,高级工程师,博士。 16 WaterResources andHydropowerEngineering Vo1.38No.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以往的研究多以观测资料为依据,而观测资料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割出河口演变的反 馈影响,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分歧。加之测验数据 跨越年代久远,数据精度不统一,研究者在利用这 些数据时又难免加进了各自的主观意识,这样得出 不同认识也不足为奇。 为合理治黄提供科学依据,必需正确认识河口 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为此应将河口演变本 身的影响从交织在一起的诸多影响中分割出来。利 用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是可以分割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的。反馈影响的物理模型需要的试验场地范围较 大,且因反馈影响向上发展过程较长,试验周期 长,这样就了物模的实际应用。相比之下,数 模有其优越性。但由于黄河多沙,演变复杂,不论 是河道模型还是河口模型都有相当的难度,把二者 结合进行反馈影响计算的模型难度就更大,所以多 年来鲜见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开 发建立了一套能够反映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 响的一、二维连接的整体数模,对这套模型做了全 面的率定和验证,并成功地计算了黄河口规划流路 的使用年限 J。本文将用此模型研究河口淤积延伸 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发展过程,目的是推动数学 模型在这方面的研究,尽早解决在河口演变反馈影 响方面的模糊认识和分歧。 2一、二维连接的整体泥沙数模基本原理和 方法 2.1 一维河道泥沙模型 一维泥沙模型主要采用韩其为等开发的模型 J, 并针对黄河入海水流含沙量较高的特点,对模型进行 了相应改进。 模型的水流因子计算由圣一维南方程求得,离散 方程为 H f + 2 ̄4/31+ ‘ 、Hi,i+1 Hi J / 1 + \ ,l、 2g\ +l J 式中, 为水位(II1);Q为流量(II1 /s);A为过水面 积(II1 );B为水面宽(II1);n为曼宁糙率系数;g为 重力加速度(nr/s ); 为河段长度(m);下脚标i、 . 分别为时段序号和断面编号。 输沙计算是模型的核心部分,在获得足够水力因 子的条件下,分别对含沙量、悬沙及床沙级配和河床 变形进行计算。输沙计算采用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 水利水电技术第38卷2007年第9期 王崇浩,等∥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论 J,针对黄河水少沙多的特点,引进高含沙水流 的输沙理论。离散后的不平衡输沙过程中含沙量的计 算公式为 Su=Si +(s l—Si*川)∑P“ “J+ Si 一】∑P“川 一Si*J∑P ¨J (2) 式中,M为泥沙分组数; “. :。一 等 ; = 等 (1-la ̄L,i,j); 为第 组 泥沙的沉速(m/s), 为恢复饱和系数,河道计算 中冲刷取1.0,淤积取0.25[91;S为悬移质含沙量 (kg/m );S 为水流挟沙力(kg/m ),需考虑含沙 量对泥沙沉降的影响,以反映黄河下游含沙量较为 的特点 ;Ko为挟沙能力系数, 为不均匀沙的 平均沉速(m/s)。 根据上、下断面沙量平衡的原则计算泥沙冲淤后 河床面积变化方程为 = (3) 式中,y。为泥沙干容重(kg/m );At为计算时间步 长(S)。 2.2二维海域泥沙模型 模型的基本方程为非恒定平面二维水流连续和运 动方程以及不平衡输沙的泥沙输移扩散方程 J。 (1)水流连续方程 Ot+ ̄ E(tt+ ) ]+LE(tt+ ) ]=0(4) dy (2)水流动量方程 at + ax + av 一iv+g O一 xP H +C =0(5)、  at a+ x a+ aVv 。+ p1 +g Oy一  +‘H寻= 0(、 6) (3)泥沙运动方程 [( ± ) ]+ [(丝± ! ]+ [(丝± ! ] a  。a 。 a = (S 一S) (7) (4)床面变形方程 [( ± ) ]+ [(型± ! ]+ [(丝± ! ] at ax av ,, =一y0一  (8)o, 式中,t为时间(S);H为平均水深(II1); 为平均海 平面以上的潮位(II1);U、V分别为 和Y方向的垂 线平均流速(nr/s);S、S 分别为垂线平均含沙量及 1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崇浩,等∥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挟沙力(kg/m );P为海水密度(kg/m );g为重力加 速度(m/s );f为柯氏力参量;丁。、丁 分别为水面及 水底切应力(N/m ); 。为床面泥沙干容重(kg/m ); '7为冲淤厚度(m);Ot为泥沙运动参数。 2.3模型边界条件处理及一、二维连接技术 一维河道模型的上游控制边界为艾山水文断 8流路 面,可由实测流量过程和含沙量过程给定边界条 件;二维模型的下游边界为海区开边界,边界条件 道流路 可给定为实测潮位过程和含沙量过程;一维模型的 下边界和二维模型的上边界由连接断面的水力、泥 沙因子给定。 黄河河口是弱潮河口,平均潮差只有1 m,潮汐 水流影响的河段很短,为确保一维恒定河道模型的应 图1 黄河口入海流路布置 用,将连接断面设于潮流界上游,连接断面的水流为 向海的单向流动。连接断面上满足一、二维模型水位 示。前20年考虑小浪底水库调节出库水沙过程,多 相等、流量相等和沙量相等的条件,即 年平均水、沙量分别为264.2亿m 和1.97亿t;第 1 n n 2l一5O年有古贤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节进人黄 H・=音(∑ ,q。 i=I  =(∑“1 1  hiB ) , 河中下游的水沙,多年平均水、沙量分别为278.9亿 m 和3.00亿t;第51~8O年起2个水库基本失去调 (qs) =(∑“t=1  hiB S ), (9) 节功能,多年平均水、沙量分别为193.5亿m 和 式中,下标“1”和“2”分别表示连接断面处的一维和 3.78亿t。80年平均艾山站年水、沙量分别为243.2 二维边界条件; 为沿断面河宽方向的二维模型网格 亿m 和3.o4亿t。 数;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700 模型建立后利用黄河口及下游河道地形及水沙实 600 司 t . --.测资料进行了全面率定和验证,并成功计算了黄河口 500 --- ̄tl t ’ ,、 t 规划流路使用年限_1。。。 400 卿300 3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计算 苗 200 分析 100 一 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反馈与沿程淤积等其他影 0 l0 20 30 40 50 60 70 80 响掺混在一起,为此将河口演变的影响单独分离出 8 时间/年 7 6 5 4 3 2 O 来,即可得到河口演变单因素的影响。计算中分两种 图2艾山水文站设计年水沙量过程 _ \嘲 情况:一是按正常的河口演变与下游河道互动的冲淤 演变过程;二是假定人海泥沙全部被海洋动力带走, 3.2计算结果及分析 滨海地形不变,冲淤演变只在径流人海断面以上的河 3.2.1 河口延伸对水位的反馈影响范围 道中发生。二者所用水沙条件及河道地形等其他条件 图3比较了现行清8流路运行34年和北汉流路 均相同,对比这两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则可分离出 运行37年后(相应的10 000 m /s西河口水位达到 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 12.0 m)的3 000 m /s流量下的艾山以下各断面水位及 3.1 计算条件 变化值。图中可以看出,在兰家以下河道,3 000 m /s 以2004年汛后艾山下游实测大断面或2000年汛 流量的水位抬升值从口门清7断面向上游基本上呈递 后海域实测地形作为初始地形,以现行清8人海流路 减趋势,明显由溯源淤积所引起。由此可以认为,在 和规划的北汊流路(图1)为例进行演变计算。 本次计算所用的水沙条件和边界条件下,黄河河口延 计算所用的艾山水文站水沙过程由黄河勘测规划 伸对下游河道的溯源淤积反馈影响可至兰家断面附 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8O年设计水沙系列,如图2所 近,该断面在利津上游约55 km,距西河口约101 km, 18 水利水电技术第38卷2007年第9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崇浩,等∥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 如 加 m 0 面间发生,在同样的水沙条件和边 界条件下重新计算下游河道淤积和 水位变化过程,通过比较河长延伸 超 E 和不延伸情况下的计算结果,研究 \ 一 E 了单纯由黄河口淤积延伸引起的对 \ 毯 迫 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距离。 篙 芒 图4为3 000 m /s流量下计算 34年末河口延伸单一因素对黄河下 游河道各断面的水位影响沿程变 0(-q(-q u、。。(-q(-q一。。0一卜 寸(-q。。一卜u、(-q卜u、 。。一0 一。。 c;童 意 鲁 舌 ………(-q(-q(-q(-q(-q≤ 化。图中的水位变化值通过比较考 (-q(-q(-q 、 、 、 、 、 虑与不考虑河口延伸的计算结果得 距艾山里程/km 到。由图中可见,单纯由河口淤积 (a)现行清8流路运行34年本 延伸引起的黄河下游河道的水位抬 升也同样自口门向上游逐渐减少, 至兰家断面,由河口延伸单一因素 媳 引起的水位抬高值只有I.7 cm。 一 3.2.2河口延伸对水位的反馈影 E \ 响过程 瞧 篙 2 ● ● ● ● ● O O O O O 图5给出了兰家下游各断面 0 8 6 4 2 0 8 6 4 2 3 000 m /s流量下水位随现行清8 流路淤积延伸过程的变化。由图 1 9 一 一9 一 中可见,随着下游河道淤积的发 。2 昌 器2 0 苫 ……器翟&:… (-q(-q(-q(-q(-q(-0葛客 q(-q(-q n n n 葛 、 、 展和人海流路的延伸,尾间河道 距艾山里程/km 的水位反馈影响由口门逐渐向上 (b)北汉流路运行37年本 游发展。计算得到的现行清8流 图3艾山以下各断面3 000 rn。/s水位及变化 路使用不同时期的河长发展、反 馈影响范围和距离列于表I。现行 距目前清8流路人海断面汊5约157 km,距北汊流 清8流路使用l0年、20年和30年的反馈影响范围 路目前规划人海口位置148 km。 分别在CS6、利津和贾家断面附近,分别离目前该 实际上,这一溯源淤积影响是沿程淤积和河口延 流路人海断面约54 km、100 km和I50 km;至流路 伸双重作用的结果。为清楚地了解河口淤积延伸对下 使用到西河口10 000 m /s水位12 m时,西河口以下 游河道反馈作用单一因素的影响,假定黄河口清8流 河长达72.3 km,反馈影响至兰家断面,距目前人海 路不延伸,即黄河人海泥沙能及时全部输往深海,滨 断面约I55 km。 海地区的地形不变,冲淤演变过程只在艾山至人海断 表1 3 000 rn。/s流量下水位的反馈影响距现行流路 目前入海断面的里程 E 流路使用 西河口以下 反馈影响 反馈影响距现行流 \ 时间/年 河长/kni 范围 路目前人海断面 的里程/kni 篙 0 56.59 0 5 59.0l 清4 29.8 l0 61.12 CS6 54.3, l5 62.37 前左 68.9 20 64.5 利津 l00.5 25 67.25 王旺庄 l23.4 图4计算34年末河长延伸单一因素引起的 30 71.54 贾家 l50.4 下游河道3 000 rn。/s流量的水位影响 34 72.32 兰家 】55.4,t , 水利水电技术第38卷2007年第9期 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崇浩,等∥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 s\ 越繁 2 2● ●O O O 如∞如∞如∞如 7.84%。 从各河段的累计淤积过程也可以看出河口的淤积 延伸对下游河道自下而上的溯源淤积影响过程,而且 单一的河口延伸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 对较长的过程。西河口以下河段不考虑河长延伸情况 :}I1祀测崮恤 蠡鲁 篓 长 嚣嵩琶皿堑1 u 星墨墨 骚 的淤积量在计算开始就明显比考虑延伸情况为小,而 H』 1 利津一西河口河段发生在第l7年,艾山一利津河段 图5 3 000 m。/s流量下的水位随现行 在28年。 清8流路淤积延伸过程的变化 4结论 3.2.3 河1:7延伸对下游河道淤积量的反馈影响 以上计算研究了黄河口淤积延伸造成的水位反 通过计算并比较分析3 000 m /s的水位变化和 馈影响距离和过程。那么,由单一河长延伸引起的 计算分析考虑和不考虑河口淤积延伸过程下的黄河 对黄河下游淤积发展的影响有多大呢?图6比较了 下游河道水位抬高和淤积过程,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现行清8流路考虑与不考虑河口延伸条件下黄河下 和结论:(1)单一流路使用到10 000 m /s西河口水 游河道的34年计算累计淤积量。由图中可见,河 位12 m时,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的反馈影响在利 口的淤积延伸对整个艾山以下河道的淤积都有一定 津上游55 km的兰家断面附近,距西河口约101 的影响,影响的大小自下游至上游逐渐增大,如在 km,距目前清8流路人海断面汊5约157 km,距北 考虑河长延伸情况下清7一汊5、西河口一清7、利 汉流路目前规划人海口位置148 km。(2)河口淤积 津一西河口和艾山一利津各河段的34年累计淤积 延伸对整个艾山以下河道的淤积都有一定的影响, 量分别为0.448亿t、1.168亿t、0.642亿t和 影响有大小自下游至上游逐渐减小。现行清8流路 3.804亿t,不考虑河长延伸得到的34年计算累计淤 条件下计算34年,不考虑河长延伸情况清7一汉 积量分别为0.119亿t、0.894亿t、0.577亿t和 5、西河口一清7、利津一西河口和艾山一利津的 3.506亿t,所以不考虑河长延伸可分别减少淤积 累计淤积量比考虑河长延伸情况分别减少 0.329亿t、0.274亿t、0.065亿t和0.298亿t,各 73.33%、23.49%、10.I9%和7.84%。(3)单一 河段减淤幅度分别为73.33%、23.49%、10.19%和 的河口延伸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过程,是一个 相对较长的过程,需要几年、甚 至十几年的发展。(4)随着下游 河道淤积的发展和人海流路的延 伸,尾间河道的水位反馈影响由 0 5 l0 l5 2O 25 3O 35 0 5 l0 l5 20 25 30 35 时问/年 时问/年 口门逐渐向上游发展。一般来说, (a)艾山一汝5 (b)艾山一利津 河长越长,向上游的反馈影响距 O.7 一 一0.6 离就越长。 \0.5 \ 嘲0.4 卿 0.3 参考文献: 裘0.2 盘0 l : Ⅲ嚣 [1] 王恺忱.黄河河V1对下游河道影响[R].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l992. [2] 王恺忱,黄河河V1演变规律及其对下 呈 2.。5 游河道的影响[A].黄科院科学研究论 嘲0.3 倒1.5 文集[C]、199/). 豁 1.0 [3] 张仁,谢树楠,废黄河的淤积形态和 嘴 潞 黄河下游持续淤高的主要原因[J].泥 沙研究,1985,(3):1.10. ’ [4] 谢鉴衡,等.论黄河下游纵剖面的形态与 变化[J].人民黄河,1980,(1):6.15. 图6 现行清8流路考虑与不考虑河口延伸下黄河下游河道计算累计淤积过程比较 (下转第31页) 水利水电技术第38卷2007年第9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焦爱萍,等∥单股窄薄片状射流入射水垫塘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4.2水垫塘消能分析 由图5、图6可看出,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在 射流轴线附近集中,即水流的能量转换主要发生在射 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是反映能量传递和转换特 性的重要指标 ]。水流从射人到流出水垫塘之间所 丧失的能量,首先是由时均能转化成紊动能,继而由 于流体粘性而耗散。 图5窄薄射流在反拱形水垫塘内沿不同高度的紊 动能分布。 流轴线附近的少部分水体中。 从紊动能及其耗散率的在不同垂直高度的数值分 布看出,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的最大值是在水垫塘 内靠近水面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剪切运动最显著的水 舌入水后一定距离内,消能作用最大,因此采用表孔 图6为窄薄射流在反拱形水垫塘内沿不同高度的 宽尾墩一深孔窄缝挑坎联合泄洪,将水舌沿河床纵向 紊动能耗散率分布。 (c) 2O m 图6窄薄射流在反拱形水垫塘内沿不同高度的紊动能耗散率分布 水利水电技术第38卷2007年第9期 分散,提高剪切消能区范围,对水垫塘泄洪消能是有 利的。 5结论 本文采用VOF法和RNG k-c紊流模型结合溪洛 渡反拱形水垫塘对单股窄薄射流进行三维数值模拟, 得到详细的流场的时均流特性和紊动特性,分析了水 垫塘内水流运动规律及消能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孔宽尾墩一深孔窄缝挑坎联合泄洪造成的多股多层 窄薄片状射流新型消能型式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奠定 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唯临,廖华胜,等.水垫塘三维紊流数值模拟及消能分析 [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996,(5):561—569. [2] 许唯临.高坝水库泄洪消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3,(增 刊):107—113. [3] 许唯临,廖华胜,杨永全,等.水垫塘三元流态及消能特征的 数值和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1998,30(1):35,42. (责任编辑欧阳越) (上接第20页) [5] 周文浩,范昭.黄河下游河床近代纵剖面的变化[J].泥沙研 究,1983,(4):14—25. [6] 尹学良.黄河口的河床演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7. [7] 李泽刚.黄河VI近期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预测[J].人民黄河, 1996,(9):19—21. [8] 曾庆华,张世奇,胡春宏,等.黄河VI演变规律及整治[M].郑 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9] 韩其为,何明民.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的(一维)数学模型[J]. 泥沙研究,1987,(3):14—29. [10] 王崇浩,张世奇,曹文洪.尾间河道及海域整体冲淤数学模型 研究[J].水利学报,2007,38(6):654—660 [11]张世奇.黄河VI及三角洲冲淤演变计算原理及方法[J].泥沙 研究,1997,(2):23—26. (责任编辑聂建平)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