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透视概念

透视概念

来源:宝玛科技网


课型:讲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授课内容:1、透视的概念;2、透视的特点;3、透视的分类;4、透视的常用术语。

教学目的与要求:1、必备知识:掌握有关透视的主要术语及概念。2、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对三维形态、尺寸及相对位置的空间观察及表现能力。

重点:1、透视的概念;2、透视的特点。

难点:透视的常用术语。

教学设计:透视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让学生了解透视的概念、特点及常用术语的含义。教学手段概述:1、透视基础理论知识讲授;2、实例示范、演示。

教具:教材、直角三角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透视

透视是造型艺术所依赖的一门科学。透视也是一种视觉现象。这种视觉现象是随着人的视点移动而产生变化,即这种变化与视点的位置和距离是分不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边走边看景物时,

1

景物的形状会随着脚步的移动在视网膜上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对某个物体很难说出它固定的形状。观者只有停住脚步,眼睛固定朝一个方向看去时,才能描述某个景物在特定位置的准确形状。再则,随着景物与我们远近距离不同,所看到的景物形状也不一样。通常在距离的前提下,空间越深,透视越大。同样大小的物体,也会因视点与物体远近距离的不同而产生大小变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近大远小透视变化规律。

例如,当我们站在路中间就会发现,越近的树、灯越高越大,越远的树、灯越矮越小。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dicere”,意为“透而视之”。在画者和景物之间竖立一块透明玻璃的平面上,即可得到物体的透视图形,使二维空间纸上呈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由此可得出透视的含义: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确定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 2、透视的特点

透视是一种绘画与艺术设计活动中观察方法和研究画面空间的重要手段。运用物体形状近大远小、物体明暗对比的近强远弱、物体的色彩近纯远灰等规律,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可以使平面景物图形产生距离感和立体凹凸感。所以说透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形成视觉三维立体空间。

3、透视的分类

透视的分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理论研究角度分类

2

线透视:它是使观者识别画面空间距离最为有效的表现方法。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会合于一点。

色彩透视:近处色彩偏暖,远处色彩偏冷。这是大气层的阻隔而产生的变化。如:近处物体色彩倾向鲜明,接近固有色,带有黄橙色调。远处色调倾向暗淡灰紫,深色物体则偏蓝灰色。

消逝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的变化而产生强弱变化。如近处物体明暗对比强烈,有较清晰的视觉轮廓;远处物体明暗对比弱,细节和轮廓都较模糊,甚至混为一片。

(2)从教育目的上分类

绘画透视:它是绘画艺术所依赖的一门科学技法,是研究在平面上塑造具有高、宽、深三度空间的重要法则,是帮助画者表现各种客观物象的体积、位置和空间关系,以便真实而艺术地表达出画者的视觉感受。

设计透视:它是以绘画透视为基础,把透视原理与法则运用于工艺美术设计中,是一门研究和解决在平面上表现立体效果,具有空间结构景象的设计的基础科学,是造型设计师准确到位地表现空间、立体效果图的重要方法。

(3)从形式角度上分类

焦点透视:它是在遵守视觉感受的基础上,人一个固定的位置写生,以一点为视觉中心进行作画,是传统西画构图的重要法则。

散点透视:它是不受一个焦点的可以在一幅画上有多个心点。

3

4、透视的常用术语

(1)视点(EP)——观察者眼睛所在的地点与位置。

(2)足点(SP)——观察者在地面上的位置。

(3)视平线(HL)——与画面平行的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与目点等高,并且是视平面(目点、目线高度所在的水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

(4)心点(CV)——观察者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点。它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它是与画面成900角的水平段的灭点。按焦点透视规律,一幅画面上只有一个心点。

(5)灭点——画面上不平行的直线无限延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一点。与画面不平行而相互之间平行的直线。向同一个点汇聚并消失;与视平面平行而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灭点。灭点在视平线上有心点、距点、余点;倾斜于视平面而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灭点在视平线的上、下,有升点和降点。

(6)画面(PP)——视点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一透明平面。

(7)基面(GP)——通常是指物体放置的平面,户外多指观察者所站立的地平面。

(8)基线(GL)——画面与地平面(桌面、台面)的交线。

(9)余点——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900 450以外的任何角度)的水平线段的灭点。在视平线上可以有很多个余点,余点的位置因水平线与画面所成的角度而定。与画面所成角度小于600的水平

4

线段灭点在视圈以外。

(10)天点(UP)——近低远高(如向上的阶梯、房盖的前面)向上倾斜,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的延长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消失点。

(11)地点(DP)——近高远低(如向下的阶梯、房盖的后面)向下倾斜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的延长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消失点。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