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图文分析报告

2017年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图文分析报告

来源:宝玛科技网
2017年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

图文分析报告

2018年3月19日

银行经营模式的三条路径

银行经营策略出现分化

1

路径一:回归乡土本色下的传统银行模式

部分中小银行将选择回归乡土,削减同业负债,专注传统信贷业务发展,跟随区域经济发展一起成长。资产端方面,发展面向本土的信贷业务,从本地经济及发展中发掘信贷需求。负债端方面,依靠先天壁垒,存款占比较高,负债成本稳定。2016年末,五大行和农商行的存款占比分别为78%和73%,而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存款占比仅为59%和%。

以存定量的信贷经营模式

2

经济景气区域银行成长效应更强

路径一:回归本色

中小银行根植本地,与当地和企业有天然的连接,深入参与本地经济活动存在优势。通过对本地优势行业、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挖掘,形成行业专长、分享本地企业经营成长,建立起与地方的深厚联系。在区域信贷市场中,银行建立核心竞争力。

3

部分中小银行专注细分领域业务模式和产品

路径一:土洋结合

乡土本色与前沿技术相结合,本地银行也不能拒绝新技术引入。金融科技渗透进区域性银行的业务,参与客户群开拓,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多重环节,零售、小微、金融市场均有挖掘机会。建议银行有必要并购一批有场景和数据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

4

金融科技技术与银行现有业务的结合

路径二:风险警示——区域

区域性银行经营与区域经济高度绑定 ,风险难分散。银行业经营高度依赖于宏观经济情况,对于区域性银行,区域经济情况决定了区域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在区域经济危机中,大量客户同时违约,则导致风险无法分散,区域银行业爆发危机。

典例:2008年“四万亿”之后,温州银行信贷及民间借贷规模快速扩张,增量资金加以数倍杠杆进入房地产市场,从2010年到2011年,温州房价上涨接近50%。2011年货币转向,房地产出台,最终演变为“局部银行业危机”。

5

2010-2012 年温州房地产价格经历大起大落

“区域民间信贷危机”演变为“区域银行危机”

6

路径二:风险警示——流动性

随着金融去杠杆的延续,目前我国部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在增加。关键在于近年金融机构负债结构的扩张下,新增的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流动性并不匹配。根据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特征,可将银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象限,即用高波动负债对接高流动性资产;第二象限,即用高波动负债对接低流动性资产;第三象限,即用稳定的负债对接低流动性的资产;第四象限,即用稳定的负债对接高流动性的资产。

银行流动性风险排序: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7

路径二:风险警示—— 治理机制

股东背景是现有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的关键 。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例,差异化的股东背景既有各自优势,也存在潜在风险:

(1)地方或国有企业作为大股东时,可能导致银行经营与地方债务及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高度绑定。

(2)外资机构作为大股东时,外资的进入和退出可能带来公司管理层和战略方向的频繁变动。

(3)民营企业作为大股东时,当单一股东实际控制银行时,可能出现大额关联交易问题。

兴业研究金融组评价潜在同业风险

8

路径三:海外比较表明我国银行业息差提升有后劲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在全球处于中低水平,与我国经济增速不匹配,这存在提升空间。与其他国家的净息差进行比较,中国处于中等水平,并且近年逐渐下降。银行的净息差反应社会资金的回报率,应与国家的经济增速相关。但与GDP增速相比,我国净息差水平偏低,这存在提升的空间。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处于中低水平

9

与GDP 增速相比,我国净息差水平偏低

路径三:美国利率市场化后高收益资产来自哪里?

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息差收窄先降后升。1980年-1986年,美国分阶段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在此过程中,净息差缩窄20BP左右,随后企稳回升。

美国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资产定价能力决定了银行核心竞争力。美国逐步形成了一些有专门资产端优势(而负债主要靠同业拆借)的精品银行,相关资产端包括并购融资、房地产、大学生贷款等领域。

10

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息差先收窄后回升

海外精品银行多个细分资产端寻找利差来源

11

路径三:中国银行业新增资产来源

资管新规后银行表外必须接受大类资产配置理念

2017年11月17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统一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就开展净值型管理、消除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第三方托管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与。

资管新规加快推动理财产品向真净值产品发展 。理财产品的进化方向为:从1.0预期收益产品到2.0伪净值型产品,再到3.0真净

12

值型产品。目前是从1.0到2.0的过渡阶段,新发布的理财新规加快推动向3.0发展。

资管新规加快推动理财产品向真净值产品发展

在向真净值型产品转变的过程中 , 银行需接受改变 。(1)资管部门的子公司化;(2)去资金池化操作模式,去资金池化后更重视流动性管理和投资能力;(3)加大非标转标力度,ABS或将受青睐,(4)大类资产配置化,会接受更多的标准化金融资产。

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将从““ 赚取表外息差 ”” 盈利模式转变为 “益 支付波动收益 + 赚取管理费””。预期未来多数银行会发展流动性管理的理财,类似于货币基金,相对稳定但预期收益较低,有能力的银行发展绝对收益类产品,类似于养老金。

13

银行转变管理思路及模式是打破刚兑的前提

解决大类资产配置:从表内到表外,从银行到金控

银行持有不同的金融牌照,理论上实现不同维度资产和资金对接,这更有可能实现有效率的资产配置。这也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的模式魅力。

金融机构实现不同维度资产和资金对接

14

总结:应对变局,没有最优,只有适合。

随着金融去杠杆持续,2017 年以来银行间资源的获取日趋激烈,这集中体现在核心负债、稀缺资产的争夺上。(1)金融去杠杆环境下,近年来盛行的批发性融资成本不断抬升,且MPA监管体系了表外资产规模的扩张,“礼崩乐坏”下,“春秋同盟”日趋瓦解;(2)2017年度虽然生息资产收益率小幅上升,但核心负债存款竞争激烈,同业及债券发行的负债成本较高,部分银行负债压力较大,最终资产收益提升弥补不了负债成本的提高,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息差持续下降。

我们梳理了银行突围的三种可能。(1)路径一:回归乡土本色,获取本地核心零售和企业端负债并通过本地信息、优势获得优质资产,阶段性会出现“缩表”;(2)路径二:无视风险,继续扩张,我们提示警惕同业业务风险,并研发了兴业金融机构评级体系;(3)路径三:寻找资产端的定价能力,中国银行业息差水平落后美国同业近100BP,后续息差提升有较强后劲,我们着重以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大类资产配置为例进行了说明。

银行的经营是有“基因”的,只有坚持自身禀赋,才能顺势转型应变。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