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与中华的建立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与中华的建立单元测试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六单元测试

1.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龙旗 B.五色旗 C.青天白日旗 D.五星红旗

2.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说:“方今强邻……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分析,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历史使命是( )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救亡图存 D.反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 “第一次巨变”是指 ( )

A.由闭关走向开放 B.由走向共和 C.由落后走向富强 D.由愚昧走向科学 4.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A.民主平等的观念 B.人际和谐的观念 C.自由博爱的观念 D.互助互济的观念 5.康德说:“通过一场或许很可能实现推翻个人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可以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 6.参加过辛亥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7.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的确立……于种族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的新纪元。”这表明( ) A.武昌爆发日已被定为国庆日 B.辛亥彻底实现了民族、民权的目标 C.孙中山忽视了民主

D.辛亥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但存在不足

8.有学者认为:辛亥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铲除了封建君主制

B.开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D.推翻清,建立民主共和国

9.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家的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辛亥群众基础并不广泛 B.辛亥结束了封建统治 C.辛亥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D.辛亥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10. 李时岳指出:“事态表明,辛亥前,在全国性统一的民主政党中国同盟会内部, 实际上是山头林立的。各个山头有各自活动的地盘,有各自联系的群众。”这主要表明( )

A.中国同盟会的内部派系复杂 B.中国同盟会对会员的束缚较少 C.中国同盟会是一个民主政党 D.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11. 新文化运动被誉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辛亥”、“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

动”。这是因为它( )

①沉重打击了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④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⑤促进了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2.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工厂数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C.国内政局混乱

B.地区分布不平衡

1912 46 1913 46 1914 12 1915 2 D.工业结构不合理

14.1917年12月,北京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担出口正税银1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货物经过内地交通要道、关隘等地方的通过税)项,准予一体豁免,以三年为限,限满再行酌定办法。”这一规定( ) A.加速了民族工业近代化进程 C.增强了国货土布市场竞争力

B.表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D.旨在改善对外贸易不利境地

15.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万余枚增至128.1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建立的推动

②实业救国的推动

③外来经济控制消除 ④封建社会的终结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明的第一次接触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要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明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之传统与将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1-5BCBAD 6-10CDACA 11-15DCACA 16示例1: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变革趋新。

论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国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逐渐摒弃“天朝上国”的观念,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得中国迈出学习西方文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一步认可西方的技术优势;甲午中日战

争结束后,康有为等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在寻求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西方立宪制度的思想,把中国学习西方带入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大力批判儒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底层民众,传统文化逐渐在西方价值观的洗礼下变革趋新。

结论:在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挑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传统文化不断被批判、,在新时代的洗礼中变革趋新、熔旧铸新。 示例2:

论题:在西方侵略下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论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虽然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承认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但并未涉及文化变革的层面;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学习西方技术,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充满自信;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康有为等人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思想,足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虽然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甄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较为理性的反思。

结论: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传统文化虽然遭到猛烈的冲击,但是其价值内涵依然有颇多可取之处,并得到一众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坚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