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来源:宝玛科技网
・文献综述・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概况及思考 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650023) 王祖红 黄培冬 段晓荣 王苏娜 摘要:本文就目前全国各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和多方法的研究格局进行综 述,并对传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看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传承概况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 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 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代表着当代中医临床的最高水平,既 有前人的智慧,又有名老中医对中医学的独特见解,既是中 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承袭名 老中医学术思想,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把“重点开展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作为未来若干年 中医主要科研方向之一,也是探寻培养新一代名医的捷径, 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n 。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名老中医学 术思想、经验传承已经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和多方法的研究 疾病的认知态度与方式 。因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可 归纳为三大内容9个重点[81:①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的研 究,往往是研究名老中医成就的起点,包括辨证论治I临床诊 疗策略、临床诊疗行为及临床诊疗技术等重要研究内容。②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包括学术思想、学术渊源及学术 脉络与文化等研究重点。③名老中医医德与治学的研究,包 括名老中医人格品行、医德医风以及治学方法的研究等。 如何传承 传承过程能否顺利进行,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因素。可以 形象地概括为“上源丰沛,沟渠畅达” 。 所谓“上源丰沛”,是指老师所具有的丰富学识与经验, 格局I I,但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仍是我们在传承过程中直面的 关键问题。 为传承工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因此筛选具有“胜任特征”的 传承什么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理论创新发展的源头,中医 学现代传承以“保护为先、弘扬文化、维护健康、创新发展”为 独特的战略目标。挖掘众多名老中医共性的诊疗思想和经 名老中医是传承顺利进行的关键。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 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 次特征”n 。胜任特征模型自引入到中国以来,已被各行各 业广泛采用n”,中医领域的这类报告较为少见。在中医领 域,可以通过完整的临证能力模型反映名老中医的临证典型 验,揭示其特点和规律,可有效地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辨证 论治方法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提炼,探索符合中医临床实践需 行为,从而能够把名老中医与一般中医师区分开来,有效挖 掘名老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和技能” 。 求的现代中医辨证方法体系 。在传承的研究中,名老中医 学术内涵是传承的核心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独特的资 所谓“沟渠畅达”,是指传承工作要有清晰的思维,可行 的路径,正确的方法,从而找到打开“宝库”的钥匙。可以认 源优势,成为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的主阵地 一。学术内涵的 实质不仅是名老中医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治学方法、学术 经验、医德医风与诊疗艺术 ,更重要的是掌握其对患者及 为,打开“宝库”的钥匙即传承模式与传承方法,且所有传承 均需在坚持中医立场,遵循中医规律的原则下开展。把名老 中医经验继承工作纳入到中医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培养合格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管遵惠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一52— 中医人才、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有效方法,对于名老中医经 验继承和研究生培养来讲都有深远的意义㈣。薛氏n 认为 应将师承与项目(课题)相结合。刘氏等 提出名老中医师承 制带徒、研究生教育、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及中医药学家经验 传承博士后4种模式。徐氏等 提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 研究大致可分为师徒型传承、院校型传承、科研型传承3个 基本模式及三大类:即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理研究、基于 临床的应用传承研究、基于创新的理论传承研究。茅氏n 从 师徒结对、继承班、工作室团队3种方法探讨了中医的传承 模式,指出了师徒结对及继承班方法的不足,认为成立工作 团队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 段与行为方式。目前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多具有一定时间限 制。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将导师的学术思想最大化 地承继下来,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从形式与方法来看, 主要有跟师随诊、借助于临床科研观察、在已发表的文献基 础上总结、运用计算机与统计技术等 。田氏等“ 用文献计 量学的方法对已公开发表的9024篇名老中医经验的相关文 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研究方 法,已经从最初的运用传统方法阶段进入到尝试各种新的研 究方法的阶段。王氏等 认为基于研究性的学习,即从“课 堂、实验、课题、实践”等方面人手继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 有重要作用。宋氏等n 提出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具体 方法有传统师承、临床带教、讲座研修、研讨交流、书籍阅读、 科研课题的研究。王氏等 认为应分别以人、疾病、方剂、思 维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及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总 结。近几年有学者 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神经 网络等计算机技术探讨名老中医在诊治疾病中如何灵活用 药的思路,特别是从中找出证与药、病与药等之间的关联 性。通过数据挖掘所得出来的结论,可以将名老中医的用药 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指导更多的人来学习和掌握。 思 考 中医药的继承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命运的长期的 系统工程。发掘、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并加以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和发展创新是保持中医药特色, 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前提和保障,是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及中 医药学术健康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 才的重要途径。但无论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还是现代的院 校教育都难以完全满足目前需求,因此在保证有效传承的前 提下,建立创新的中医经验传承模式,提高传承效率迫在眉 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传承中,是否有“利器”异 常重要。“利器”不仅仅是名师,还包括高徒。因此,在遴选名 老中医及其弟子时,需以较高的标准来加以衡量,才能保证 传承过程的“误差”最小化。《礼记》日:“医不三世,不服其 药。”其解有二:其一,三世者,典籍三部,即《黄帝内经》、《神 农本草》、《素女脉诀》,意不熟读先贤之典籍,不可开药治病; 其二,三世者,三代也,意为中医不家传三代,患者不敢服食 中医文献杂志 其药。可见经典著作及临床经验对于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 与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名老中医正是将中医经典 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学术思想不仅具有承前启 后的作用,还往往蕴含着学术创新。因此,在传承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对中医典籍的理解,才能防止 “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 依前所述,不可否认跟师随诊是中医最传统的师承方 式,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可以事半功倍地继承名老中医 的宝贵经验,同时在与老中医的朝夕相处过程中逐渐培养对 中医的悟性,是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最好方法之一。但是, 亦有学者认为这一阶段是学生效仿老师的“形似”阶段,学生 在这一层面上对于所继承的医疗经验,仅仅能够做到依样画 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深入精确全面总结老师 学术思想尚显不足 。因此,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需 要采用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现代科学研究的思路,并将计算 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等现代化技术方法,运用于对 名老中医的经验整理和挖掘研究、提取知识、凝炼经验,使得 这门古老的技术更为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 杨 宁,伊凡.科研是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培养新一代名 医的捷径叽世界中医药,2009,4(1):3—4. 2徐春波,王思成,贺兴东,等.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模式与研究方 法D].世界中医药,2009,4(6):342—344. 3孙延娜.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发展探析叽辽宁中医学院学 报,2004,6(6):504. 4 白 晶,王 煦,吴晓丹,等.论名老中医工作室在中医高等教育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5):432—433. 5 邓 鑫.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模式探索U].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0,31(7):10. 6 陆 明.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D]_中国实用医药 杂志2008,3(20):194-I95. 7杨金生,王莹莹,程莘农.对中医学现代传承发展的思考 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4):263-265. 8胡镜清,路洁,刘喜明,等.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内容与方法 的思考D】.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0):1346-I348. 9靳琦,倪诚,吴宏东,等.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运行模式与经 验体会卟中医教育,2010,29(5):13-1 7. 1 0 LUCIA A D.Lepsinger R.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M].5anFrancisco:Jossey—Bassy/PF6i r,.1999:5-8. 11王荟.北京将用“胜任特征模型”选拔正处级干部 中国人 才,2006(1):1 7—19. 12徐江雁,罗艳玲,任孝鹏,等_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研究 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9):581-585. 13孟长海,王治英,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纳入中医研究生培养体 系的意义和策略D].中医教育,2006,25(5):50-53. 1 4薛 钧,贺兴东,翁维良,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型继承”的 实践U】.世界中医药,2008,3(1):46-47. 15刘喜明,苏凤哲,路 洁.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现状和未来走 向U】.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153-155. 一53— 2013年第2期 16茅建春.关于中医传承模式的探讨叽中医药导报,2011,17 (2):4-6.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增刊):81-83. 2O王映辉,张润顺,吴 洁,等.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模式探索D].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 4(6):13—1 21孙艳秋,刘建平,刘世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的研究U].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23—224. 17田 瑞,刘 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文献 分析D】.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9—31. 18王磊,张晓丽,史小花,等.研究性学习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 承中的实际应用D】.中医教育,2011,30(5):3-5. (收稿日期:2012~12-01) 19宋 红,吴海波.浅谈青年医学生如何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D]. 古代中医文献对于尿失禁的 认识和治疗述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北京,100010) 张蕾杨 颐刘慧林’ 王麟鹏 摘要:早在古代,中医文献对尿失禁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试从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概括 总结,希望能对目前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综合各家观点可得出:①本病病因病机在于膀胱气化失司,肾气、肾阳 不足,脾虚失于运化,肝失疏泄,肺气虚弱、失于宣降,三焦运化失司等方面。②中药依据脏腑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肺 脾气虚宜补中益气汤、理中汤;下元虚寒,宜桑螵蛸散、缩泉丸、八味丸之类;肝经郁热宜龙胆泻肝汤、黄连清肺饮 等。③针刺疗法使用率较高的穴位有气海、关元、神阙、阴陵泉、阳陵泉、委中、大敦、神门等,艾灸是常用的治疗手 段。 关键词:尿失禁 古代中医文献病因病机 中药 针灸 尿失禁是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多 种疾病均可导致尿失禁,尤其对于老年人,该病是影响其生 活质量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尿失禁的 治疗日益受到重视,而中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 观点,本病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膀胱气化失司,肾气、肾阳不 足,脾虚失于运化,肝失疏泄,肺气虚弱、失于宣降,三焦运化 失司等几个方面。 1.膀胱气化失司 对泌尿系统的生理、解剖、病因、病机等早在《内经》即有论 述,尤其对肾脏和膀胱的关系、尿液的形成及常见疾病更有 详细的记载,与本病相关的论述散见于各类专著中。本文将 对古代医家对尿失禁的认识进行概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素问・咳论》日:“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良方》:“此乃心肾 之气失其常度,故有便道涩而遗者。有失禁而不知自遗者, 亦有伤产伤膀胱不时而遗者。有胞寒脏冷而不自知者。”宋 代《太平圣惠方・治遗尿诸方》亦日:“夫遗尿者,此由膀胱虚 对病因、病机认识 尿失禁属于中医“遗溺”、“小便不禁”范畴。综合各家的 代《太平圣惠方・治遗尿诸方》亦日:“夫遗尿者,此由膀胱虚 冷,不能制约于水故也。”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小便不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研发攻关类项目资助(编号:D09050703550902) 1为通讯作者 一54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