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高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34卷第4期 1.34No.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Ju/.2012 Journal of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高校 概谂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王学增 (唐山师范学院社科部,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概论 由原来(《思想概论》和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两门课程演 变而来。教师要善于把握它的结构体系和特点,处理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以及《概 论》和《纲要 课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学好《概论》课程。 关键词:《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4.0155.03 The Experienc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WANG Xue-ze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course combines the original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ory ofThree Represents.Teachers ofthis course should be good at grasping its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o Ze—dong’S Thoughts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e Introduction and e Outline courses,SO that they can help students with this course Key Words: P Introduction;Mao Ze-dong’S thoughts;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 Outline 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 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重要意义以及贯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四章是毛 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思 想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充分认 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 要内容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第五至十五章属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主要让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基本国情和条件动力,把握中国特色社 规定的4门课程陆续开设。到目前为止,《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 课程,在我院大学生中已经讲完四轮。对前几轮的讲解, 笔者有一些深刻体会,拿出来以供各位同仁借鉴。 一、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概论》课程的结构体系和特 点,让大学生对《概论》课程有一个宏观印象 1. 概论》课程的结构体系 由于 概论》课程由原来的《思想概论》和《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演变而 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大战略布局,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和外交,认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这种对课程结构体系的划分, 来,因此,与其他三门课程相比,该课程内容繁多,结构 复杂。如果不注意掌握它的结构体系,在本课程讲解过程 中难免会前松后紧,甚至讲不完。通过前两轮的讲解,笔 者认为,应该对《概论》课程进行结构体系的划分,让学 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对《概论》课有一个宏观认识,而且也 可以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听课,从 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概论))课程的特点 生对此有一个宏观认识。《概论》课程的具体体系为:第一、 二章为该课程的总论,主要让学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王学增(1970-),男,河北故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55. 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善于把握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特点,让大学生进一步从宏观上增强对该门课 程的宏观认识。 2.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 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 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第一,它们具有共同的理论来 源——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 第一,鲜明的时代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时 代特色。教师在讲解中,突出课程这一特点,就能够让大 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 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借鉴。第二,它们具有共同的 奋斗目标——实现主义。第三,它们具有共同的政治 第二,浓厚的民族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立场和价值取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提出全心 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和光荣传统基础上的具有丰富民族内涵和形式 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它们的指导下,中国人 民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开辟了民族复兴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三,强烈的实践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来源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 经过了这一实践的有力检验,充分证明了它们是指导中国 、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 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 二、正确分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关系,让大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二者的内在统一性 党的十七大,将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概论》 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分析思想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让大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二者 的内在统一性,这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概论》课程的 关键。 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 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 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 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为思想。第二次飞跃的 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 立者是,我们党把它称为理论。对于十五大 以后所产生的“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到底 如何讲,看法不一,很多人认为应算做第三、第四次飞跃 的理论成果。十七大将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认 识就统一了,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两 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范畴。 .1 56.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出的“三个有利于 判断标准中,其中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 生活水平 ;提出的 三个代表 中的第三个代表是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强调,不断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提出的 以人为本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的思想更体现了这一政治立场和 价值取向。第四,它们具有共同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贯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 成、发展的始终,每一个理论观点和方法都是实事求是的 结果。 其次,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 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二者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所处 的时代条件不同。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是无 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时代,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是经济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代世界两大 主题的时代条件。第二,所形成的国情依据不同。 思想形成、发展的国情依据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情依据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第三,所产生的实践条件不同。思想是 在中国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建 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第四,所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 任务不同。思想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 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 盾,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 立和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解决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和发展生产力,实现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 另外,教师还要对大学生讲清楚,思想是不能 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因为思想体系 中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 至于思想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 王学增:高校 概论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虽体会 总结,则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直 接的理论借鉴,它们是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 三、正确处理好《概论》和《纲要》的关系,让大学 生通过“史”更深入地把握“论” 由于《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 要》)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交叉之处,因此这两门课怎样避 免重复讲授,怎样从不同角度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概论》和《纲要》两门课程的联系表现在:(1)二 者的时间起点都为鸦片战争,终点都为党的十七大;(2) 二者很多章节内容非常接近,不过是阐述角度有 史 和 论 之别;(3)二者教学目的都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概论》和《纲要》两门课程的区别表现在:(1)《概 论》注重讲 论 。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把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阐 述。它紧密结合、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深入阐述 中国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理论 成果和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 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它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 系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 原理,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2)《纲要》注重讲“史 。它 主要讲授:近代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 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党 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赢得民族和人 民,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个初步繁荣 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它的目 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国情,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选择了中国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 中国 的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概论》和《纲要》两门课程时 应注意把握:第一,根据两门课程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论 和“史 的教育和教学; 第二,善于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防止单纯讲“论 、讲“史 。 讲授《纲要》时要注意从各个历史事件中去把握历史规律, 总结历史经验,通过讲“史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尽量避免过多地讲“论 而与《概论》重复。在讲授《概 论》时,针对各个基本理论观点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事 件,通过“史 让大学生深入领会和理解《概论》中的“论 。 对于只讲授一门课程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通读《概论》 和《纲要》两本教材,熟悉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这样, 才能避开两门课程的交叉内容,也就是“避史讲论 和“避 论讲史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1李松林.“纲要”、“概论”两门课交叉内容的讲授法[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2]马淑琴.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课课堂教学效率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 (6). [3】王炳林.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讲授“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4】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授“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 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5】王文兵.从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1.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初秀伟.思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关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6).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