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干知识
一 给文言材料断句
一、据语境,顾前后 二、析词性,明语法 三、识虚词,辨句式
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邪”“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牢。
四、据修辞,巧判断 五、熟典章,谙文常
灵活使用标志法断句
上面介绍的五种方法,大都是标志断句法。使用此法既快又准,很好使用,但不可绝对使用,而要灵活使用。因为断句断句,断的是意,关键是明确文意,“标志”只是路标而已,况且不少“标志”也很灵活。像“且夫”“盖”这类句首虚词,“矣”“哉”“耶”这类句尾虚词,标志基本没有问题。但像下列虚词相对灵活,必须辅以语意理解。
(1)“焉”“者”“而”“为”“尔”“乎”“也”这类虚词,有的句首、句中皆可用,有的句首、句尾皆可用,有的句中、句尾皆可用,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具体文意、语气来判断。
(2)对话标志词如“云”“谓”“曰”“言”一般情况下可以断开,但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另外,像固定句型也不全是固定的。有的固定句型恰恰是前后两个小句子,中间要断开。①……者,……也;②与其……,孰若……;③……,抑……;④其……,其……也;⑤非
1
惟……,抑亦……。
1.排“同”聚“异”
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来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
2.突破难点
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常见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动词谓语,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再找主干。如它们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如2018年全国卷Ⅱ断句题中“敦儒学习《尚书》”中的“学习”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如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如“于是相如前进缶”中的“前进”就是连动式,意谓“走上前进献”,不可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动词谓语,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谓语的,断句时要特别注意。最后,排除选定。
二 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1.分类串记法
(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子章、“诗奴”贾岛等。
(3)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文章。《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2
(4)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任、拜、除、征→迁、擢、拔→调、转、徙→罢、贬、左迁
授官职 → 提升官职 →调动官职→免官或降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3.分清易混法
文学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一定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美谥,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②恶谥,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 ③平谥,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4.表格记忆法
这种方法系统、清晰、高效。如明清三级科举考试简表。 中者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考试级别 主考官 说明 称谓 子、卯、午、酉年皇帝派乡试 京城和各省 举人 第一名“解元” 八月 遣考官 皇帝特会试 乡试后第二年春天 京城礼部 贡士 第一名“会元” 派考官 第一名“状元” 殿试 会试后同年四月 皇宫殿廷 皇帝 进士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3
三 概括分析文意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
(三)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外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人称代词及省略句的主语是否标错。 (四)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间颠倒、地点错误
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为顺序的叙写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地点(主要是任职地点)的词语,识破命题者在时间、地点上的设误点。 (五)比对句间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失当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四 精准翻译句子(一)
4
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对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二、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要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5
三、翻译基本意识: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四、翻译基本方法:增删调留换补
文言文翻译除采用对译法外,还有“增删调留换补”等方法。
增:为了句子结构的完整添加必要的成分,如事情发生的形势;或由原文的一句话增加为两句话,如一句中出现了两个动作行为。
删:删除与表意无关、不必译出的衬字和助词。
调: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顺序调整原句的语序,主要指倒装句。
留:保留古今含义未发生变化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换:更换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词语或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的省略成分;二是为了结构的完整或者语气的需要补充一定的助词,如被动词、介词等。
五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见《高考必背》) 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 拔 拜 报 暴 备 比 币 辟 薄 裁 操 策 曾 差 长 朝 陈 称 出 处 传 垂 次 存 错 贷 德 独 多 夺 发 伐 方 分 奉 负 赋 苟 购 果 过 假 将 矜 景 竟 居 课 类 名 命 逆 披 趣 让 稍 舍 身 审 师 释 视 疏 图 委 闻 务 息 系 向 延 夷 引 游 责 直 置 志 中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 (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 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 2.因文定义,语境推敲
类义词(一义多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6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二)古今异义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1.把握“异义”类型,记“异”存“同”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2.特别关注古今同形而异义的双音节词 文言实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实词则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居多。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实词,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是一个双音实词,指“丈夫的配偶”。
反训词
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
(三)活用实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结合语义和语法结构,掌握其活用特点和规律。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作用。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欲”“得”“能”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君子不齿:齿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7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鹪鹩巢于林:巢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驴不胜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②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荆轲)又前而为歌曰:前 ②扣舷而歌之:歌 规律和特点:“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连接的是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 (2)而其见愈奇:见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有才能的人;少、长,年少年长之人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 (3)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正道 (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1)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
(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头
(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变白,显出白色 (4)素善留侯张良:善,同……交好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得弱小 (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
8
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那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①毕礼而归之:归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②大王必欲急臣:急
③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 ④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4)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
9
(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 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 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 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 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2.字音推断法(也叫通假推断法)[见前面“(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3.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推断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全国卷Ⅲ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字推断出“忠实”之义。 (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与“宽”同义,宽恕 .(2)百姓怨望而河内叛矣(《过秦论》)与“怨”同义,怨恨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与“拔”同义,提拔 .
(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与“乱”反义,安定 .(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与“消”反义,生长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与“短”反义,长 .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与“幼”同义,年幼 .(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与“弛”同义,放纵 .(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与“劾”同义,检举、告发 .
同义复词(同义组合)
侪(chái)辈:同辈 裭(chǐ)夺:剥夺功名 蠲(juān)免:免除 畋(tián)猎:打猎 央浼(měi):央求,请求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
10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1)(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对……感到惊奇 .(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保护
(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归顺,服从 .(4)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愈,使……..痊愈;寿,使……长寿 5.对称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满 .
△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与前面的“戴”词性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
△
(3)则思慎始而敬终:慎重 .
△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
△
(5)人众车舆,万物殷富:众多 .
△
(6)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责备 ..
△
6.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 (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称赞 (2)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逼近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抵押 .
(4)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苏)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
11
者:水灾后断了粮食
(5)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讨伐
7.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 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以之为奇,认为他很奇特 .联想课文《张衡传》中的句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入城,隳池踏田,民怨 隳:毁坏 .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句子:隳名城,杀豪杰。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
联想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 D
解析 度:常态。
(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 .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 .
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要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
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
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 严惩不贷(宽恕) ...亟来问讯(屡次) 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 ...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 不速之客(邀请) ...毁家纾难(解救) 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 ...不赞一词(助) 垂帘听政(管理) 求全责备(要求) ...
落实得分点二 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
12
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 1.代词
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相”字的用法
“相”字有三种用法:
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
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
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相”就是偏指“我”。
13
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
(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 5.助词
助词是指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
(1)结构助词:之、者、所。
(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14
落实得分点三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作宾语
15
的必须是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四、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
六、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
七、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
八、固定句式
16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
补充: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比,谁……”④奚以……为,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⑥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