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爱的(Caro mio ben)
乔尔达尼(Giuseppe Giordani)
一、作者简介
乔尔达尼(Giuseppe Giordani,1753~1798)生前除了活跃在第勒尼安海岸的那坡里等地外,还曾到英国伦敦进行过音乐活动。他一生写过不少那坡里风格的歌剧和清唱剧、教堂音乐、器乐曲等,但都没有传世。只有这首名为《我亲爱的》的小咏叹,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每一个声乐学生必唱的曲目,和深有造诣的歌唱家的演出节目,由4\\4节拍第三拍上起唱的旋律委婉动人,流畅率直,加上安静、平稳的节奏,使这首短歌具有女性柔美的性格。
二、时代背景
巴洛克,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
关于baroque一词的起源,公认的看法是源出葡萄牙语barroco(西班牙语barrueco)一词,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法语形容词baroque由伊比利亚语派生而成,后从法语原封不动地移入英语。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的,因而也是离经叛道的事物。到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是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在19世纪中叶之前,依然用作贬义而非艺术风格名称,直到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发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Renaissance und
第 1 页,共 15 页
Barock, 1888)一书,对巴洛克风格这个问题才作了系统的表述。
小资料:巴洛克时期的一些问题
简介“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的含义
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见下文)。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
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巴洛克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巴洛克音乐的和声是怎样的
页,共 15 页 第 2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通奏低音
(thoroughbass, 又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巴洛克音乐的织体是怎样的
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巴洛克时期的曲式是怎样的
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主要的音乐体裁
第 3 页,共 15 页
声乐:弥撒、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
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力度是怎样的
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歌剧的诞生和早期歌剧
1. 歌剧(Opera)诞生于何时何地?它是怎样诞生的?
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巴迪宫廷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意为俱乐部或小集团)成员巴迪、温琴佐.伽利莱伊以及佛罗伦萨学者梅在经过大量的对古希腊悲剧研究的基础之上诞生的。
2. 歌剧的前身是哪些音乐形式?
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的仪式剧、宗教神秘剧、奇迹剧,文艺复兴的牧歌套曲、田园剧、幕间剧等形式。
3. 简介幕间剧(intermedio)、田园剧(pastoral drama)。
页,共 15 页 第 4
幕间剧是在戏剧两幕之间演出的有音乐的短剧。田园剧是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带有音乐的舞台剧。
4.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1597年由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取材于希腊神话。但乐谱已遗失。
5. 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
6. 在最早的歌剧中音乐形式是怎样的?
声乐部分以接近于朗诵的宣叙调为主,由少量乐器伴奏,采用通奏低音。音乐形式较为简单。
7. 简介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写作观念以及他所奠定的早期歌剧形式。
主要是加强音乐性和情感表达。具体做法是将宣叙调的旋律线条拉长,使其具有歌唱性,并与短小的歌曲、二重唱和牧歌式的重唱交替,形成对比。他采用较大规模的乐队伴奏,并通过弦乐器的震音、拨弦以及不协和和声的运用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在歌剧中加入器乐段落,如一开始的“托卡塔”(即后来的序曲)、中间的舞曲等。歌剧的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创作中形成的。
8. 举出蒙特威尔第的两部代表作。
第 5 页,共 15 页
《奥菲欧》(或译作《奥尔菲斯》)、《阿丽安娜》。
9. 继蒙特威尔第之后,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歌剧领域的威尼斯乐派)是谁?
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Cavalli,1602-1676)、切斯蒂(Cesti,1623-1669)。
10. 18世纪意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歌剧(拿坡里乐派或那不勒斯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阿.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强调咏叹调的表现力,创立了ABA形式结构,称作“返始咏叹调”或称“再现咏叹调”(da capo aria)。他的乐队更加完备,还创立了“快-慢-快”的歌剧序曲(当时称作“交响曲”sinfonia)。
11. 拿坡里歌剧的特点是什么?
注重独唱者声音的美感和音乐外在的效果,追求音乐语言和形式的程式化,音乐织体较简单,主要是独唱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缺点是缺少真实性和戏剧力度。这种倾向导致了歌剧在18世纪的衰败。
12.介绍宣叙调和咏叹调.
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剧)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
页,共 15 页 第 6
13. 什么是白话朗诵宣叙调(又译作清宣叙调、干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dry recitative)和带伴奏宣叙调(recitative obbligato,accompagnato)?
前者是只用羽管键琴和一件低音乐器伴奏的宣叙调,主要用于大段的对话和独白。后者采用乐队伴奏,用于紧张的戏剧性场面,由于它在某中程度上带有咏叹调特点,因此又称之为咏叙调(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
14.什么是“Da Capo Aria”(返始咏叹调)?
ABA三段式咏叹调,再现时可以随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15. A.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怎样的?
(见本节第10题)
16. 法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
十七世纪从意大利传入后,立即带上了法国化特征:重视宣叙调,在其中突出了法语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感;在歌剧中加进大量舞蹈场面;舞台装饰极为华丽,表现帝王生活的气派;歌剧序曲采用与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
17. 奠定了法国歌剧形式的是哪一位作曲家?
原籍意大利的吕利(Lully,1632-1687)。(歌剧风格见上面第15题)
18. 简介法国作曲家拉莫的历史贡献。
第 7 页,共 15 页
作有大量歌剧和古钢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发表了《和声基础理论》,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
19. 英国歌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请举出代表作一部。
浦赛尔(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东和伊尼》。
20. 简介德国“歌唱剧”(singspiel)。
有对白的德国民间喜歌剧,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德国歌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1. 简介清唱剧(Oratorio)、受难曲(Oratorio Passion)和康塔塔(Cantata)。
清唱剧: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音乐形式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复杂的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
受难曲:音乐形式与清唱剧一样,在题材上集中于耶稣受难(钉十字架)的故事。
康塔塔:也译作大合唱,是带有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的体裁,内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与清唱剧一样的是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
三、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时期,是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的。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
页,共 15 页 第 8
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风格特征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畸形的珍珠”。音乐史上把自歌剧诞生的1600年至约翰·塞巴斯蒂安·去世的1750年的这段欧洲音乐历史称为巴洛克时期,也是早期音乐向近代音乐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如卡奇尼、蒙特威尔第、阿·斯卡拉蒂和亨德尔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经典的意大利歌曲。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思想,而且在声乐写作技巧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开启了人们声乐听觉上的新感受,奠定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歌曲“古典美”的美学规范。目前,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曲已经成为国内外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首选教材。因此,对这一时期意大利歌曲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I、主题内容的人文性
巴洛克时期,声乐艺术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是:实现声乐与宗教的分离,声乐趋向世俗化和人性化。虽然有时也出现一些宗教情绪,比如宗教歌曲等,但主要表现的已不再是“神”而是人自己的内心独白和忏悔。它也有绝望、叹息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但就在这里面我们也可发现它实际上洋溢着强烈的对生活的热爱。随着声乐趋向世俗化和人性化,以歌颂爱情和赞美大自然为主题的抒情歌曲极大丰富了声乐体裁,并第一次占据了声乐曲库的首席。正如尚家骧在《欧洲声乐发展史》所说的:“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大量的反映了思念、爱慕、离愁、哀怨、邂逅的喜悦、失恋的痛苦、典雅的风度、高尚的情操、纯洁的友谊、甜蜜的回忆、幸福的憧憬……爱情方面的主题。”歌曲《别再使我痛苦、迷惘》是阿·斯
第 9 页,共 15 页
卡拉蒂的一首哀怨、悲戚、凄凉风格的小咏叹调,表达了一位深受爱情折磨愚弄的人想用死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和迷惘。歌中凄楚无奈地唱道:别再使我痛苦迷惘,让我死,把我埋葬!你那双负情的眼睛,毫无同情、怜悯的目光,心如铁石,寒若冰霜,无视我的悲伤,无视我的悲伤。别再使我痛苦迷惘,让我死,把我埋葬!作品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失恋者内心强烈的哀痛、失落、无奈、苦不欲生与背弃爱情者那比冰还冷、比石还硬的残酷绝情,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撼人心魄的悲剧性的效果。《恒河上升起太阳》是斯卡拉蒂的另一首具有民歌风格的小型艺术歌曲。它描绘了在阳光的沐浴下,恒河两岸万物生长,五彩斑斓,生机盎然,是一首充满对大自然赞美的颂歌。歌中唱道:恒河上升起太阳,多灿烂、多辉煌,河面上也闪耀着光芒……它擦干那露水,让它不再发光,那泪珠般的朝露,它不能再发光。草原上的花朵像星星在闪烁……歌曲风格华丽、明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这些歌词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性的,它热情讴歌曾经被教会倍加贬抑的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它的目的是要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和感性享乐由教士阶层的偷偷摸摸的勾当转变为所有人理直气壮的行为。这些歌词都是大胆的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强调直接可感的人的心境和感情表达;洋溢着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乐观明朗情绪,以细致的笔调、丰富的感情抒写了摆脱禁欲主义的人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愫,既典雅、甜美、流畅和风趣,又含蓄、高贵、庄严甚至气势宏伟。
II、音乐的风格特征
1 旋律声部的流畅性
旋律作为构成歌曲的首要要素,是人们感受并理解歌曲音乐的最直接载体,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歌曲具有篇幅短小但艺术表现而完整的特点,为了更好
页,共 15 页 第 10
地表达作曲家对生命浓缩的感受,展现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作曲家在旋律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19世纪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曾说过:“音乐艺术的主要魅力,主要诱人力量就在旋律中,没有旋律,即使有再勉强的和声组合,发挥了对位法和配器法的全部奇妙的作用,一切也仍然是苍白,没有色彩,僵硬的。”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曲一般具有音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旋律优美、流畅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音程的大跳,也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
旋律的调式与调性是旋律构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歌曲的感情色彩与情绪。不同的调式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情绪,或明亮或暗淡,或刚劲或柔和,各具特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之一是教会调式为大、小调所代替。大调对于表达明朗、抒情的音乐内容很适合。歌曲《胜利啊、胜利啊》就是以C大调为其骨干调式创作而成的一首挣脱欲海情渊,歌唱爱情解脱的胜利之歌。该作风格明朗、欣慰优美、坚韧刚毅。小调在表达黯然、忧郁、忧伤而含蓄等音乐内容是特别有效果。歌曲《别再使我痛苦、迷惘》是以典型的西洋g和声小调式,以带严格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创作而成的一首旋律哀婉、风格凄楚的爱情悲剧作品。乐曲开始就以小调为主干音:属音的反复出现而确立了小调毋庸置疑的统领地位,而且小调的主、属音贯穿于全曲的始终。所以小调的暗淡色彩、低迥的风格也无疑是此曲的主调风格。此外,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作曲家更多地将大、小调两种不同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音乐的发展,进行色彩的对比,生动地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深刻地表达歌曲的内容与情感,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让我痛苦吧》是歌剧《里那尔多》中的一首着名咏叹调,它是以歌剧咏叹调常用的三段体曲式结构写成。A乐段宣叙调是降b和声小调,急若旋风般的道白,奠定了全曲的音乐基调。B乐段开始就引入新的调式——升F大调,音乐从激愤狂怒转至凄苦、悲凉的主旋律。C乐段回到降b和声小调,与A乐段在调式上形成首尾呼应,起到了既变化又统一的作用。
2 伴奏织体的简洁性
第 11 页,共 15 页
巴洛克时期,在音乐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低音”,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的优点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声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乐谱是根据当时的“数字低音”而编配的钢琴伴奏谱,所以伴奏织体具有上述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声乐作品采用了几乎与旋律及其节奏同步的四部和声式的和弦伴奏织体(即柱式和弦织体),有着突出的旋律、清晰的低音和丰富流动的和声。这种和声性伴奏织体是以突出的和声表现为特征的,依赖和声的功能作用、力度、色彩及和弦的各种变化来为主旋律服务,使音乐的形象更加鲜明与清晰。歌曲《阿玛丽莉》《多么幸福能赞美你》《让我死吧》《让我痛苦吧》等这类作品速度不快,节奏平稳,旋律线以级进为主,起伏不大,一般都是采用了四部和声式的和弦伴奏织体。此外,还有少量速度稍快、节奏有弹性、音调活泼的歌曲一般采用复调性伴奏织体。这种伴奏织体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备的旋律共同结合为特征,表现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思,其内涵丰富而深远。
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无论在表达方式还是艺术内容上,都表现一种简洁朴素、自然流畅的特点,与后来的歌剧相比,它没有复杂多变的心理和剧情,也没有气势磅礴的音乐背景。它的表现方式简单而且大众化,伴奏和声的写法简洁。但是,简洁不等于单调,古典作品表现出的纯朴性正是人们倍感亲切、乐于接受的。伴奏采用简洁、流畅的织体造型,更加体现出古典时期作品的平静、文雅、朴素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III、演唱风格的抒情性
演唱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发声过程,即使作品的表现只需难度不高的发声技巧,它仍然需要丰富的情感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的演唱也如同作品一样简单,不矫揉造作,宁静又连贯。演唱者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放慢或
页,共 15 页 第 12
者延长,尤其是有装饰音的乐句,必须认真对待装饰音中的每个音符,使其在准确的节拍中表达。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封建的、神学的、禁欲主义的桎梏被打破了,个性的直接结果是爱情成为文艺(包括音乐)强烈、突出的主题。为了表现这样的内容,就必然形成了一种以柔和而甜美、细腻而舒展、幽婉而恬静为基础的演唱风格。再者由于当时的作曲技法、和声、节奏等色彩运用的变化比较简单,描写强烈戏剧矛盾冲突的音乐手段还不够突出,以及受到当时审美理念和审美风格的,所以当时的演唱既无强力的重音,也无浓厚的低音,声音的力度也不是很强,不能形成强烈的鲜明对比。为了达到抒情演唱的目的,一方面对音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这一时期大部分的歌曲的演唱力度不宜过大,强弱幅度也不要过于夸张。尽管那个时代的人同样具有真挚、深沉的感情,但是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技术条件,以及当时的审美观念,都不允许也不可能容忍那个时代的声乐作品的演唱,像浪漫主义和真实主义思潮繁荣时期那样的热情和激烈。细腻而不纤弱,激情之处的弱声运用也会产生特别的美感,同时更加贴切作品的风格,平实的演唱蕴涵着无限激情。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的魅力大概正是在表面的柔情和内在的激动之中。在这些歌曲中,经常会出现在一个音上用气息调节声音的渐强或渐弱以及渐强或渐弱的乐句语气的强弱变化。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是人的情感表现与乐感表现的重要手段。在演唱中如果从头到尾用一成不变的音量,就会使听众失去新鲜感,听觉就会变得迟钝起来。用声音的力度变化、对比的手法来处理和演唱歌曲,不仅使旋律增加律动感,造成一种波澜起伏、滚滚向前的动态美,而且可以用来描绘意境和抒发人们心潮起伏的激越情怀。无论是对独唱还是合唱歌曲,在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时是绝对离不开声音力度变化、对比的处理方法的。歌唱演员掌握和运用声音力度变化的演唱技巧越熟练,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也就越有帮助。
另一方面对声乐作品连贯(1egato)的把握。这里所指的“连贯”是指音乐情绪上的连续、不间断。再者是指声音的连续、平稳,避免声区和音色、咬字和吐字不统一的现象。
第 13 页,共 15 页
声音的连贯意味着声音均匀流畅自如,音波平稳而自然,音色统一而优美,不能因为音高的变化、母音的转换和咬字动作使音乐和声音的线条受到破坏。声音的连贯要求歌唱者气息的控制应像小提琴演奏中的运弓那样平稳、流畅、抑扬、自如。这一时期的许多声乐作品如《不,不,不要期望》《阿玛丽莉》等几乎每个乐句都被标上长长的连音线。事实上,即使有的歌曲在谱面上虽没有标记很多的连音线和“legato”标记,为了真实地表现作品,在实际演唱中也一定要讲究声音和音乐情绪的连贯。没有声音的连贯,是无法把握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特征的;没有声音的连贯,是很难做到美声歌唱中“美”的歌唱。
IV、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意大利歌剧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不仅体现出作曲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同时又具有这一时期所特有的风格: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思想,一般音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旋律流畅、优美,词曲结合紧密;钢琴伴奏织体简洁、纯朴;歌唱的风格典雅,感情细腻。正是这些风格特征构成了古典声乐的艺术美,给了后世莫大的声乐艺术享受和启示,开辟了声乐创作艺术的新天地。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笔者诚望通过本人的研究,加深现今歌唱者对这类歌曲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带来完美的声乐艺术享受。
五、歌曲简介
[意]乔尔达尼 曲 尚家骧 译配
1=bE 4/4 小广板
页,共 15 页 第 14
歌曲诠释:
乔尔达尼(1753-1798),从奇马罗萨和费纳罗利学习作曲,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贝加莫和都柏林等地从事音乐活动。作有歌剧30多部、独唱歌曲5集及清唱剧、戏剧配乐、重奏曲和协奏曲等。
演唱提示:
《我亲爱的》是声乐学生的必修曲目,也是歌唱名家常用演唱曲目。旋律柔美流畅,委婉动人,深受大众喜爱。它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唱。第一个音就不容易唱好,音高和力度都要恰到好处,辅音C嵌入元音a须十分清脆。很多人喜欢用假声唱首段和末段,这并不好,不能正确表现歌曲的内容,但声音过于饱满也不好,要恰到好处,才能表现出作品的高雅与美感。中段要唱得轻快,滑音要用得典雅,并注意控制气息。下功夫唱好这首歌,定能学到真正的美声技巧。可参听吉利(Gigli)、贝克(Baker)和冯德利希(Wunderlich)等的演唱录音。
第 15 页,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