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l3期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科技管理研究 2Ol8 No.13 doi:10.39696.issn.1000-7695.2018.13.006 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张绍丽 ,郑晓齐 ,张辉 ,王德庆。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3.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 摘要:以科技部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运行管理的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在提出构建的现实依据和技术依 据基础上,对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体系的内涵性质、框架结构、功能设置及服务成效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问卷 调查和深度访谈实证研究形式,对其运行现状评价、优势及效用、关键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最后,从标 准化管理、用户满意度、大数据技术应用、资源共享法律保障以及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并从延伸发展、资源拓宽、人机交互三条路径提出平台创新发展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8)13—0043—10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chnology Resource Sharing Network Model: Taking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Sharing Network as an Example Zhang Shaoli ,Zheng Xiaoqi。Zhang Hui ,Wang Deqing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3.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d a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 3.National Enga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nd aTechnofogy Resources Shairng Service,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By taking th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sharing network jointly operated and managed b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an example,on the basis of the realistic and technical basis,the paper analyzes the nature of the connotation,the structure of the framework,function setting and service performanc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sharing network phtorm fsystem.At the same time,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depth interview and empirical St-Uay,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operation,advantage and utiliy,key aft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Finally,from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customer satisfaction,big data technology,resource sharing,legal protection and specialization,professional talent team,etc,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extending development,expanding resources,providing 3 interactive path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Keywords:sc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shared network;innovation and pracitce 科技资源是当今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并且已 集合,也包括科技成果 ;有的认为科技资源是指 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提 从事科技活动的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 升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关于科技 仪器设备,还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方法、 资源的内涵有很多,但尚无统一界定,如有的学者 科技人才等 ;还有一些学者对科技资源概念内涵 认为科技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生产要素的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科技资源一般是指科技活 收稿日期:2017—09—27,修回日期:2017—12—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布式科技资源体系及服务评价技术研究”(2O17YFB14o02o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创 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战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71641008) 44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动中涉及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的资源集合 J。 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国家科技 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发 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保障和基础性支 撑作用,科技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 择。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科技资源 共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还存在着诸多的问 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随着计 活动的更宽广的领域 j。英国的《牛津字典》将信 息解释为:信息是谈论的事情、新闻、知识。维纳 认为:“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 适应所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 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J。”但是一般来讲,信息可以 界定为由信息源(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发出的 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J。可以说信息本 身是为共享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信息只有进行共享, 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与应用,为解决科技资源共 享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段。所以,进行科技资 源共享网络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对解决现阶段 有限的科技资源与不断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之间的 矛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等单位的科 技资源开放与共享,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建 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此,本文 选取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合多方优势资源管 理,由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 体运行管理的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作为案例,研 究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体系的构建机理、服务成 效、运行现状以及改进建议及优化策略,以期对科 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体系完善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 参考。 1 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体系构建及服务成效 1.1构建依据 (1)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之一:资源共享理论。 从资源依赖理论来讲,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 足的,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环境进行交 换 。可以说,这种交换过程促进了共享关系的产生。 实质上,共享是一种社会现象,表明一种相互关系。 早期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以及后来的俄林、胡佛、 克鲁格曼等人均对共享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对于 资源共享来说,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 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美国 图书馆学家肯特…认为:资源共享最确切的意义是 指互惠(Re—ciprocity),意即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 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 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 伴关系。”并指出:“开展资源共享的唯一途径是拥 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 源共享的计划。” 理论依据之二:信息理论。由于“信息”使用 的广泛性,下确切的定义很难。信息概念与信息有 关理论,从申农在通信领域创立“信息论”以来已 有数十年历史,在此期间,信息概念已从狭隘的通 信领域进入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一切人类 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信息,反之就失去信息的意义了。 而信息共享是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 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就是把信息这一种 在互联网时代中重要性越趋明显的资源与其他人共 同分享,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 成本,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l_”。但是信息共享 不能凭空实现,需要借助一定中介载体来实现。目 前来讲,信息共享形式的主要载体主要是网络信息 中心形式,这是一种集成式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 即依托一定的信息中心,众多相关方通过信息中心, 发出信息以及接受信息,适时进行信息共享。科技 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要实现共享这个目标, 可以通过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形式来进行,从而 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资源共享理论、信 息理论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2)现实依据。现实依据之一:国内科技资源 共享存在问题。虽然我国的科技资源拥有量很大, 但在科技资源共享使用效率并不高,存在着诸如重 复投人过多、缺乏统一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破坏学术生态、科技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下以及 资源协同利用差等问题。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 立和发展旨在解决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是最为重要的现实依据,这也是科技资源共享网 络平台构建的初衷和目的。 现实依据之二:我国高校科技资源相当丰富。 在科技资源构成中,高校拥有科技资源很大一部分, 占有很大的比例,科技资源共享特别是高校科技资 源共享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以及人力资源,可借助科技资源共享 网络平台与其他科研机构实行科研资源的彼此共享, 这对促进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 质量及水平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也可 为共享平台提供必需的设备、场地及人员辅助。因此, 这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谋求在高校中建立提供 了现实可能。 现实依据之三:我国科技创新模式转型发展。 当前,随着计算机互联息技术升级及应用,创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45 新范式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封闭式、半 封闭式创新模式正在向现代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变, 在这样的情形下,基于互联网方式的科技创新模式 蓬勃兴起,线上线下融合加快。因此,应加快推进 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从而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 更深程度的科技创新局面。这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 平台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技术依据。技术依据之一:互联网计算机 技术快速发展。这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立提 供了技术基础。互联网具有普及率高、信息沟通块 共享L1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网 络平台”越来越成为网络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用 语。其实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和社 会行为,它依托网络平台这个载体,实现科技人力、 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并通过国家、 管理、运行机制、技术管理队伍来维护和确保 其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 效率。实际上,它是一个逻辑上高度统一、物理上 合理分布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架构,并且是一个拥有 丰富科技资源和强大应用服务能力的网络平台体系。 等特点,随着互联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科 技资源共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计算机网络信 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并将发挥其 他载体难以匹敌的作用。科技资源共享真正实现的 关键之一是重要依赖于互联息技术。共享是需 要成本的,只有共享的收益大于成本,共享才是有 意义的。而一些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降 低成本,使共享成为现实可行。 技术依据之二:大数据、云计算兴起与发展。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大数据 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认为,继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之后,大数据再 次挑动整个IT产业的神经,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 性创新与变革的科学力量¨ ,并将引发新一 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IBM提出大数据的5V特 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Mue、Veracity㈦。 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科技资源共享 网络平台可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 术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以及利用, 在资源共享中实现数据的增值。 1.2体系构成 (1)内涵性质。一般地, “平台”可以看成为 一系列“软”“硬”要素的集合体 。网络平台 共享是一种集成式的信息流运作模式 ,在集成 式信息流运作模式下,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信息通过 一个于供应链之外的信息集成中心进行收集、 整合与汇集,节点之间通过信息中心实现信息实时 它是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核心目的,依托互联网及现 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的网站门户系统、资源管理系统、 信息服务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 平台,由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工程中心)负责运行管理。目前,科技 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已经拥有丰富科技资源和强大应 用服务能力,能够有效整合国家和地方的大学、科 研院所、科研机构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从而对 全社会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促进科技资源 信息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而且大幅提升提高我国 科技创新水平。 (2)框架结构。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门户架 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服务功能,主要涉及 资源信息管理、资源检索、评估检测和用户管理, 用户通过注册可实现与其他科技资源网站的单点登 录, “一站式”获得由资源拥有单位提供的各类资 源;第二部分是资源(服务)信息,包括科学文献 共享平台、科技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 网络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研究实验基地和大 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共享平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公共 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跨地域(上海、重庆、江苏)、 跨部门(教育部、中科院等),跨机构(高校、科 研院所、行业协会、学会等)以及国外相关资源信 息合作交流。第三部分是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相关 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技术标准规范、提供软硬件 的技术支撑以及配备一定规模管理团队进行平台的 日常运行管理。(详见图1)。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图1 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示意图 一(3)功能设置。其主要服务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是资源管理与维护。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科 1.3服务成效 (1)用户使用量大幅提升。网络平台建立后逐 技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对现有各类重要科技基础条 渐转变传统的“坐堂式”“单一化”的信息服务方 件的核心元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加工和处理。并建 式,开展针对性、深层次的科技信息定制和推送服 立资源“拥有单位自检、依托单位形式检查,平台 务,成为了科技工作者手边的工具。截至2015年年 中心组织专家审核”的三级核查制度,以保证信息 底,正式注册用户总数近10余万人,年访问人次超 质量。二是资源导航检索。采用先进的检索与导航 过100万,页面点击量超l 000余万次,访问量分布 工具,将各科技资源应用系统的资源搜索功能有效 于64个国家/地区的访问。二是资源整合量增长。 组织起来,方便用户可直接定位到所需的元数据。 截至2015年年底,已梳理形成了32大类科技信息 三是信息服务。包括设置“国内资讯”和“国外资讯”、 数据库,涵盖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实验基地、 建立科技资源地图集、提供农村医疗服务、制造业 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普资源六 信息化、国际开放期刊、世界科技动态、E—Science 大领域的大量资源。同时,一些资源丰富、服务良 会议与期刊等专题服务以及提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好的地方平台单位已经加盟上线,逐渐使各科技资 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野外观测站等科技资源 源单位形成了战略联盟关系。这样促进了我国跨部 服务。四是建立评估监测系统。通过检测系统了解 门、跨地区、跨领域的重要资源信息的有效集成, 掌握资源站点的运行状态、变化趋势和使用情况, 盘活了全国的优质科技资源存量。详见表1。 以便及时对资源站点进行管理维护、绩效考核。 表1平台整合资源类别及数量(简表) 国家实验室 野外台站和试验站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国家分析测试中心 质量检测机构 自然科技资源 植物种质资源 动物种质资源 6个 8O余个 170多个 14个 14个 6 500多个 3.5万份描述,2l万份图像 14大类,共有11 422个 标本资源 微生物菌种资源 实验材料资源 标准物质资源 6大类,326万件 9大类共有近14万种 3大类共有2127个 4大类共有7 750个 科学数据 林业科学数据 医药卫生 地球系统 8大类数据,45GB 7大类共有700多个数据库/集 11大类共有1 851个数据库,集 4大类共有1 722个数据库/集 交通数据 农业数据 气象数据 地震数据 12个大类共有734个数据库/集 87个数据库,数据量达2000GB 51个数据库 66余万条 部分 部分 部分 部分 9O个 科技文献(主要为标准文献) 国家、行业和地方各类标准资源信息 IsouEc、DIN、BSI、NFUIs\GB数据库 科普资源 美国联邦法规全文数据库 部分地方标准等的文摘数据库建设和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内行业标准数据库 专题馆 专项资源库 数据量 资源量 9个 1TB 占国内现存同类资源的90%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信息服务及时更新。建设在线服务响应 系统,每年更新“国内科技动态”和“国际科技动 态”3 000余条,每年翻译英文资讯40~50万字, 为各类大学、科研院所、科研机构中的广大科技工 作者提供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最新信息。 (3)专题服务作用凸显。从2012年起,主要 完成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专题网、先进制造信 息化专题、食品安全专题、国际OA期刊专题、国 外科技动态专题等数个专题的建设服务。例如农村 2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运行的实证研究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科技资源共享网络 平台运行情况,在已完成的用户满意度调查的基 础上,笔者于2016年9一l0月开展了电子问卷调 查和深度访谈两种形式的实证研究。其中,调查 问卷中包含共享平台绩效(6个)、存在的问题 (6个)以及改进建议(6个)三个方面的问题, 共计18个题目。调查采取了小样本量形式进行调 查,共发出电子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22份, 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专题服务,已经在河南省光山县、 有效回收问卷121份,总体回收率为60.5%。主要 湖北省英山县、陕西省延安地区安塞县、井冈山等 用SPSS22.0和EXCEL作为工具,对调查所得数据 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进行统计分析。信度越高,其测量的标准误差越 (4)评估监测初见成效。通过检测系统对23 小¨ ,Alpha系数为O.855>0.7,说明该李克特量表 家网站资源站点的运行、用户访问和分布等情况进 的信度“甚佳”。效度检验,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 行全程监控,并将监测内容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定期 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 2o],KMO值为0.785>0.6, 发布。这样不仅能够反映各平台应用系统、资源信息、 该表设计的效度较好。线性回归分析公式为: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具体 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共享绩效=一0.177×管 情况,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各资源站点的服务管理水 理问题+O.559×改进建议,表明管理问题和改进建 平和用户满意度,这也为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科技 议均对平台共享绩效都有影响,并且改进建议影响 决策提供支撑数据。 很强,成正向作用,而管理问题影响相对较弱些, 成负向作用。量表统计结果见表2。 48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深度访谈是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 采用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 。 本次访谈本着“针对性、集约化”原则展开,选取 有或专业上、或管理上、或技术上的经验及优势, 能够对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发表看法及阐述观点。 而且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也能起到重要的双方互证 的作用。访谈提纲及受访者类型编码见表3。 访谈人员共6名,其中包括网络信息化专家、平台 负责人、平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些人一般具 受访者类型 A一网络信息化专家 受访者类型 B一平台上层管理人员 受访者类型 c一平台中层管理人员 受访者类型 表3深度访谈资料编码 序号 1 序号 性别 男 性别 专业类型 资料编码 访谈提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 A一1 (1)您认为共享平台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专业 资料编码 (2)您认为影响共享平台管理成效的因素有哪些? 计算 1 2 序号 l 2 技术资 男 男 性别 男 男 计算机管理 网络管理 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系统C-1 享平台上,管理和技术上需要做哪些工作? c一2 (5)您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共享平台的人机交互水平。 资料编码 (6)您认为如何创新共享平台的管理模式?改进路径在哪? D一1 D一2 毒淄 D一平台技术人员 2.1运行现状评价 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集中在平台的服务质量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进行深入 分析,使得我们对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运行现状 有了基本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科技资 有待提高、科技数据数量略显不足、科技数据质量 源共享网络平台的运行绩效是值得肯定的。平台通 过资源管理与维护、导航检索、信息服务以及评估 监测等管理模块和服务形式,取得了良好成效。通 过问卷调查可以认为,平台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开放 与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通 过资源共享,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平台在管理标准化、 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另一方面,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已提供了基本的 服务性功能,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调查中显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平台存在着这样或 有待提高、科技资源或数据更新慢、共享内容少以 及共享使用流程有待改进等。虽然调查问卷列出的 几个问题与共享绩效显著性不强,但是这些问题是 切实存在的,并且这也是平台以后需要改进和完善 的重点所在。第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管理建 议和改进的方向初见端倪。通过调查发现,改进建 议与平台共享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归 纳总结,共享平台发展建议主要有以下方面:提高 共享服务水平、完善平台功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标准化需加强、学术科研交流与合作、提高资源数 据更新频率、扩大共享资源数量、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扩大数据共享范围、资源评价与利用、加强平台之 间联系融合等方面。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49 2.2优势及效用 共享平台对于科技资源共享的作用主要有以下 方面:一是有效维护科技资源,减少科技资源流失。 共享平台将众多的科技资源汇集在一起,进行统一 存储、统一管理、统一维护,有效防止科技资源无 端流失,即对科技资源有存储和维护作用。二是减 少科技重复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型科研仪 器设备、实验室等可通过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实 现共享,不仅能减少人力、物力的重复投入,还能 减轻购置科技设备等带来运营困难和资金压力。三 的初衷来讲,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对科技创新成果、 专利等资源有效保护,但是现实往往是矫枉过正, 过度的强调知识产权,给科技资源共享带来了消极 影响。五是人才队伍因素。平台管理服务人员的职 称待遇、工资福利都会影响其积极性,从而影响管 理成效。 2.4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目前科技资源共享 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平台上科技 资源总体数量仍不足,数据更新频率较慢,资源质 是减少科技资源闲置,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资 源共享网络平台能有效减少大型科技仪器、场地、 实验室等资源的闲置问题,并对解决科技活动中的 信息不对称、资源对接难以及资源分配分配不公等 问题有所帮助。四是促进科技交流合作,加快科技 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以及创新创业大众都可通过共 享平台,及时了解科技前沿信息、最新科研成果, 以便聚焦研究方向、寻找合作对象、优化研究成果 等,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此外,将最新的知识创 新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适时的展示和传播,有 效促进知识共享、创造以及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五是净化科技创新环境,减少暗箱操作。科技数据、 科技成果、专利等在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上开放, 就好比事物暴漏在阳光下,可时刻被大众获知并进 行检验验证 ,有效打破科技成果的垄断和科技 结果的保密,也减少科技过程的暗箱操作和学 术欺骗。 2.3关键影响因素 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管理成效受很多因素的 影响,但分析认为,其影响因素应包含以下:一是 开放与共享因素。对所有的科技资源共享来讲,其 逻辑顺序是先开放,然后才能共享,从某种意义上说, 开放只是低层次的共享,因此没有科技资源的开放, 便没有科技资源的共享;但是科技资源共享反过来 又能促进科技资源开放,这因为彼此共享能带来双 方、甚至多方互利,反刺激资源开放。二是安全及 保密因素。安全保密和开放共享在很多情况下是一 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 范围以及用户可利用的范围。有的科技资源涉及国 家安全、保密,使得很多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数 据不能随意开放共享。三是风险与利益因素。风险 与利益历来就是一个悖论,风险越大利益越大,或 者说利益与风险成正比,因此,必须做好开放共享 时的风险防控,寻找到开放、共享与风险、利益的 均衡点,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制度上,以及在技术上, 都应如此。四是知识产权因素。从知识产权法设立 量欠佳,缺少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国外科技资源量 偏少,共享使用流程需改进,法律法规欠缺,网站 运行慢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相关联的 因素也很多,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比较分散,但实 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解决方式不能指 标不治本,也不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而是应该本 着系统化、长远性,从管理、服务、技术、法律、 队伍等多个方面人手,必须采用综合性措施,方才 是正确之道。 3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改进建议与发展策略 3.1改进建议 针对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存在的各种问题,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健全网络共享平台规范化、标准化管 理体系。规范化和标准化既是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 台建设的关键,同时也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重要保 障。一方面,捋顺管理机制,规范统一管理。国家 成立专门的科技资源管理部门,由科技部统一牵头, 统一管理协调,减少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科研院 所、高校等各自为政、谁也不管谁等状态。各部门 应以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中介和桥梁,利益共 享,精诚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充分共享。另一方面, 制定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切实落实到 科技资源的收集、存储、分析及使用中。扩大数据 的收集范围,把“碎片化”“零散化”的资源,按 照一定的标准,去粗取精,分门别类,将符合要求 和规范的资源统一纳入共享平台。此外,提供国际 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权威翻译服务,作为我国科 技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的借鉴和参考。 (2)打造用户满意度为核心的高质量的服务体 系。提供平台服务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在平台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建议各平台加强服务信 息登记管理,制定规范的用户信息记录表,并完善 用户使用审核制度。第二,加强平台品牌宣传,增 5O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进用户对平台的了解,提供用户对科技资源的使用 率及共享率。第三,建立网上预约平台,网上提前 预约科研实验、大型仪器共享,以使资源共享更加 有序,提高使用效率。第四,考虑建立投诉信息平台, 完善投诉反馈机制,打通用户投诉渠道,加强对服 务质量进行监管。 (3)研发形成网络共享平台的大数据技术体系。 随着用户需求不断提高,引入大数据技术,促进科 (5)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网络共享平台人才 队伍体系。目前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上层和中 层管理人员主要是有计算机、信息互联网教育背景 的高校相关学院教师兼职,中层管理人员是社会招 聘人员,在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方面还很欠缺。 为有效支撑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运行, 需要建设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科技资 源共享网络平台的人才队伍引育需从3个方面进行: 技资源全链条式管理与服务。首先,应建立起科技 资源大数据存储体系,通过标准规范化数据表示、 元数据类型和操作方式,为数据的统一存储提供基 础。第二,提高科技资源及科学大数据自动化获取、 处置及淘汰能力,提高科技资源数据总量并及时更 新数据。第三,制定关于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仓 库的相关标准,解决多类型数据的可靠存储问题l2 , 制定科技资源大数据分析技术要求、分析过程模型、 可视化工具要求等标准,以提高大数据处理产品的 质量。第四,加强科技资源大数据的搜索、查询以 及筛选功能,强化对数据库中科技资源进行统一的 挖掘、分析、筛选,以提高资源数据的利用率。第五, 开放研制大数据分析测试技术,便于平台数据的统 一和对比,并优化软件操作界面,有利于使用人员 操作。第六,开发应用手机APP,打造科技资源移 动网络共享平台,掌握移动用户大数据,使科技资 源共享更加适时和便捷。 (4)完善中国特色的共享网络平台法律支持体 系。借鉴国外关于科技资源网络共享法律法规,同 时根据现阶段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实际及特点,制 定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支持保障体系,以规范 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确保科技资源 共享得到贯彻实施。如美国联邦法律包括《信息自 由法》《阳光法》等,对美国在资助科学数据 的开发和在信息开发、使用、管理和发布等一系列 过程中的行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规范作用 J。 围绕科学数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知识产权保护 等重要事项抓紧制定我国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法》, 或者《信息自由法》,同时,各地方、各部门结合 地区实际,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科技资源共享地方 性法规、规章,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完善的科技 资源共享法律法规体系。此外,与此相关的《保守 国家秘密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法》等知识产权保律法规应进行修订 和增补,防止法律之间产生冲突。最后,对涉及政 策、组织结构、经费来源以及隶属关系等涉及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事项,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进 行规范和界定。 一是扩充技术队伍,如技术主管、各类工程师(研 发、信息)、数据分析师及挖掘师等,以推进网络 共享平台专业化运行和维护;第二,培养管理队伍, 如运营主管、各类管理人员(人力、财务、审计)等, 以保障共享平台专业化管理和运营,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提升服务队伍,如网络平台客服、维修、安 保等,实行对外“服务周到”,对内“保驾护航”。 3.2发展策略 随着数据量日益增加、用户新需求不断提出、 新技术不断出现,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也需进一 步完善和创新,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科技资源共 享网络平台对资源共享作用是突破性的,同时其发 展也是不可限量的,而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行。 本文认为,现有的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应该从以 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1)延伸发展路径,即形成科技资源开放、科 技资源共享和科技资源协同利用的功能系统集合。 严格来讲,目前的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对于科技 资源共享的贡献,只处于科技资源信息的开放阶段, 充其量只是科技资源的初步利用,还未真正达到资 源信息共享阶段,并且距离资源协同利用阶段还很 远。实质上,开放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共享,科技资 源信息开放只说明资源进行了公开,大家都可以看, 但是共享就不同了,共享他人或他组织的科技资源 时,也要将本人或本组织科技资源共享给他人。但 是,请思考一个问题,科技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 什么呢?其目的不是为开放而开放、为共享而共享, 而应该是通过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水平,达到科技协 同创新的目的。因此,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应该 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协同利用等方面发挥更加 重要的作用。这将是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日后发 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资源拓宽路径,即平台所囊括的科技资源 范围从精英资源拓展到大众资源。目前的科技资源 共享网络平台对科技资源的收集一般只限于科学家、 专家、学者以及科技工作人员等知识精英层面,因 为这些科技资源及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权威性和 高水平;而高校广大学生、网络大众以及科研爱好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51 者等科研大众所掌握和拥有的科技资源并没有纳人 到平台当中来,这使得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拥有 的资源量缺失了很大一块。因此,科技资源共享网 络平台另外一个建设发展方面,应是不断拓宽科技 资源利用范围,除了继续搜集、储存知识精英相关 的科技资源外,也将知识大众的科技资源也囊括其 中,从而极大丰富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资源拥 有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资源共享、群智、 众智等新理念将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 4结论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的资源人才优势以及场地设备等便利条件, 初步整合了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信息,在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该平台已经成为 科技资源数据汇交的门户以及各种科技资源信息服 务的集成式提供点。同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 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及用户口碑,有力推动了我国 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既为科技资源共享与高等教 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也应引人群智、众智理念, 积极将大众科技资源纳入进来。同时,催生了众包、 众筹以及众创等一系列的创新模式 ,这可以用 来作为大众科研资源共享的突破口。作为科技资源 共享网络平台来讲,应该与众包、众筹、众创进行 对接,或者引人相应的功能模式,以此丰富其功能 体系,扩大其的资源拥有量以及共享范围,这样有 助于促进科技资源全民共享局面的实现。 (3)人机交互路径,即提升平台自身资源提供 能力与用户技术搜索利用资源能力的人机融合能力。 人如何利用网络计算机进行科技资源共享以及计算 机在创新中的作用问题,也就是人机交互融合,这 是未来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不得不面对并且急需 提高的方面。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在功能设置以 及模块构建过程中,应该将科学工作者与资源网及 信息技术高效互动的实现作为研发核心,并在实际 应用过程中不断矫正和完善。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 其实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 发展史 ,而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人机交互水 平提高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明确平台使用个人 的资源需求类型和种类,进而有针对性展开科技资 源的搜索、筛选、分析、储存,形成科技资源大数 据需求使用库。同时有必要提升用户的科技资源信 息的分析挖掘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就需 要网络共享平台在用户使用手册及说明资料上下功 夫,做到一目了然。二是提高平台信息系统的资源 供给能力。开发研制专门针对科技资源供给方面的 搜索技术,同时兼具升级换代功能,主动提高计算 机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目标实现能力。三是人与机 交互融合程度上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 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 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 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 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借助这种技术, 将会大大提高人与计算机交互程度或等级,增强虚 拟协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幅度提升科技资源 共享水平。 育相结合树立了典范,也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 创新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实际上,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发展是 一个重要意义且十分复杂的工程,本文只是做了初 步的探索实践。为将本研究继续持续下去,本人还 将对共享平台管理的专业化、规范性以及高校与科 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互动 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力图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理论 和实践工作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雅轩,王晓丹,罗栋.国外科技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启 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1(5):23—28. [2]杨子江.资源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2): 213-216. [3]唐仁华,伍莺莺,吴承春.对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问题的几点思考 [J].科技创业,2006(5):8-9. [4]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5(1):l 18. [6]冯云廷.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 2006(3):61-66. [7]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10—11. [8]360百科.信息理论[EB/OL].(2016—09—08)[2017—05—30]. https://baike.SO.com/doc/4789741-5005771.htm1. 1 9 J NORBERT WIENER.Perspectives in cybernetics l J J.Progress in Brain Researeh.1965,17:399—415. [10]360百科.信息论[EB/OL].(2017—03—3O)[2017—06—05]. https://baike.SO.corn/doe/6618548-6832343.htm1. [11]360百科.信息共享[EB/OL].(2015—12—21)[2016—3—20]. http://baike.SO.corn/doe/3838821-4030921.htm1. 1 12 J LEE H,WHANG S.E-business and supp ̄chain integration[EB/ OL].(2002—10—05)[2017—06—05].http://www.stanford.edu/ rgoup/scforum/Welcome/index.htm1. [13]中国云计算.云计算的概念和内涵[EB/OL].(2014一 O2—24)[2017—06—10].http://www.chinacloud.cn/show. aspx?id=14668&cid=17. [14]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 电化教育研究,2014(5):1 1. 1 15』VILLANOVA UNIVERSITY.what is Big Data?【EB/OL].(2014一 O1-07)l 2017-06一l1 J.http//www.villanovau.corn/university— online—programs/what—is—big—data/. 52 张绍丽等: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为例 csdn.net/orangelizq/article/details/48086217. [16]李增辉,汪秀婷,牟仁艳.面向我国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 平台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4—36. 1 17 J LEEH L,WHANG J.E-business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C].Stanford: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um,2001. 【24 J USDA.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l EB/OL J.(2012一 O5—21)[2017—07一O1].http://www.csrees.usda.gov/ .[25]张绍丽,郑晓齐.众包、众筹、众创:高校科研模式创新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6):20. [26]郁亚男.基于Android平台的人机交耳的研究与实现[D].北 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18]SAHINE,POBINSONE P.Flow coordin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review,implications,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Dieision Science.2002,33(4):505—536. 1 19 J NUN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 l M j.2nd ed.New York: Mc Graw—Hill,1978. [27]360百科.虚拟现实技术[EB/OL].(2017—03—20)[2017—07一 O8].http://baike.SO.com/doc/2620688—2767199.htm1. 作者简介:张绍丽(1979一),男,河北唐山人,助理研究员,管 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郑晓齐(1958一),男, [2O]360百科.效度[EB/OL].(2017—01一o4)[2017—06—15].http:// baike.SO.com/doc/754025—798097.htm1. [21]360百科.深度访谈[EB/OL].(2015—11-26)[2017—06—25]. http://baike.SO.com/doc/5387398—5623928.htm1. [22]张绍丽,郑晓齐.科研众包网络模式创新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科技论坛,2016(9):5-10. [23]中国软件开发联盟.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标准化需求和标准化组 织有啊 些?[EB/OL].(2015—09一O1)[2017—6—30].http:/ ̄log. 山东高青人,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张 辉(1968-),男,浙江金华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互联息检索;王德庆(1982一),男,山东新泰人,副总工,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