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XX乡XX村 XX(姓名)
一、前言
在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通过这几年的运行,我乡新农村建设既有很多起色,也有更多的问题,为此,我专题对我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乡地处黑龙江XX县东北部,距离县城15公里,北部与XX镇接壤,东北部与XX镇接壤,西部与XX、XX乡为邻,南部与XX乡为邻。现全乡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6.8万多亩,可养水面0.3万亩,林地2万余亩。主要种植西瓜、中药材、树莓等经济作物及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是全县重要的西瓜、树莓生产基地。全乡辖7个行政村,计78个村民小组,农业总户数7825万户,常住总人口2.7万人,是个以农为本的农业大乡。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我利用假日时间,对我乡几个村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时间: 2014-10-3——2011-12-20
地点:望奎县XX乡XX村、XX乡XX村、XX乡XX村;调查方式:
对农村个别家庭农户随机进行提问调查;通过村里同学,亲戚朋友了解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三、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2000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被提出,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如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能体验到信息是致富的源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懂得利用科技和文化知识创造财富,从而使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秸秆、树枝、煤等。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和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混凝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真是“房里房外,电灯电话”;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是农家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几乎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5%以上,文化教
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氛围,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改变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历史,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 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XX村村、厢白前三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
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厢白前二村的西瓜产业已初具规模,能将西瓜提前近1个多月上市,但是目前全乡境内还没有一家西瓜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鲜销,有时遇阴雨天气,瓜农只得廉价兜售,极大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乡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受多种因素牵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
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西瓜种、树莓种、中药材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45.50元、.50元和40.60元,分别比去年
同期上张15.2% 、15.6%和11.5%;磷铵、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乡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因素,饲养牲畜空间缩减,我村有效耕地1825万亩,实施退耕还林528亩,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而且玉米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生猪的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
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给予老天的“表现”有很高期望。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由于我乡地处丘陵区,年年受水患困扰,排涝设施设备落后,起码的旱能灌、涝能排都难以保证。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抗旱沟渠急需清理、疏通。
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几个村,虽然都有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的公路和机耕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仍能频繁出现。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三是安全饮水质量难以保障。从走访的几个村中来看,大多还存在着饮水质量差难的问题。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水质污染十分厉害,如不急需治理污染,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将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
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
XX村村小学三年级有22个学生,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乡中心小学读书。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
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医院运转难。由于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医院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60元,自己还是要出4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
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农民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五、调查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以人为本、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从宏观上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的方向与目标,但具体应当怎样使广大农民朋友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就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情况出
发,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与各地的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尊重群众的意愿,切忌“长官意志”和“包办代替”,要以村民群众“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认可不认可”为标准,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典型引路和示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稳妥推进,坚决杜绝“盲目跟风”和“盲目攀比”现象,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
三是要量力而行,办不到的事坚决不办,办不好的事坚决不办,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让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
四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合力”。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关键的关键是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从而全面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从我乡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广大农民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广大乡村干部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利农,特别是要宣传好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力度等惠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市场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附加值,确保“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
第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民营经济与特色经济,进一步丰富农业经济发展内涵,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的就业,择业能力和发家致富能力。
第四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要有针对性搞好农村排涝站建设、内河清淤和洲乡大堤除险加固工作,把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农村社会发展这条腿更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腿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因此,我们的乡村干部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从目前我乡农民群众最急迫的现实需要来看,一是要下大力气抓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工作,扎实做好改水改厕、村村通、户户通、农村饮用水改造、民用沼气等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二是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认真做好各种传染病和其它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三是要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对象范围,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让每个农民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四是要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切实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五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
和覆盖面,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乡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我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要结合自身优势与当地的经济现状统筹发展。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会很快实现的。
调查人: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