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嵇康,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思想家、⾳乐家、⽂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林名⼠共倡⽞学新风(⽞学是对《⽼⼦》、《庄⼦》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出现的⼀种哲学、⽂化思潮。),主张“越名教⽽任⾃然”、“审贵贱⽽通物情”,为⽵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常聚在当时的⼭阳县⽵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曾娶曹操曾孙⼥,官曹魏中散⼤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被司马昭处死。⼈物⽣平⼴陵散
嵇康年幼丧⽗,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幼年即⼗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长七尺⼋⼨,容⽌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长乐亭主为妻,育有⼀⼉⼀⼥。
嵇康擅长⾳乐,作有琴曲《风⼊松》;⼜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琴曲,被称作“嵇⽒四弄”,与蔡邕的“蔡⽒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通绘画、书法。唐张怀在《书法会要》中⽬之为草书第⼆。
嵇康尚⽼庄,曾说“⽼庄,吾之师也!”,讲求养⽣服⾷之道。主张“越名教⽽任⾃然”的⽣活⽅式,著《养⽣论》来阐明⾃⼰的养⽣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的事迹,向往出世的⽣活,不愿做官。⼤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林七贤的⼭涛曾推荐他做官,他作《与⼭巨源绝交书》,列出⾃⼰有“七不堪”“⼆不可”,坚决拒绝为官。司马昱谓叔夜“俊伤其道”。
吕安之妻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义愤,遂出⾯为为吕安作证,触怒⼤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劝说司马昭,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嵇康临刑前,三千名太学⽣联名上书,求司马昭赦免嵇康,并让其到太学讲学,但并未获准。在刑场上,嵇康顾视⽇影,从容弹奏《⼴陵散》,曲罢叹道“⼴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时年四⼗。其⼦嵇绍,后为晋朝之侍中,⼋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殉难。⼈物介绍相貌风度
嵇康风度⾮凡,为⼀世之标,史载: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长七尺⼋⼨,美词⽓,有风仪,⽽⼟⽊形骸,不⾃藻饰,⼈以为龙章凤姿,天质⾃然。
世说新语中写到:嵇康⾝长七尺⼋⼨,风姿特秀。见者叹⽈:“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徐引。”⼭公⽈:“嵇叔夜之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其醉也,傀俄若⽟⼭之将崩。”有⼈语王戎⽈:“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君未见其⽗⽿。”
好友⼭涛称其“站时就如孤松独⽴;醉时就似⽟⼭将崩”。哥哥嵇喜在《嵇康别传》⾥,夸耀他是“正尔在群形之中,便⾃知⾮常之器。”然⽽,嵇康却有“⼟⽊形骸,不⾃藻饰”的个性倾向,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家训》⾥记载,当时上层男⼠,崇尚阴柔之美,⾮常重视个⼈修饰,出门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修⾯,还要带齐⽻扇、麈尾、⽟环、⾹囊等各种器物挂件,于此⽅能“从容出⼊,飘飘若仙”。与那些脂粉扑⾯,轻移莲步的矫柔做作者相⽐,嵇康的“不⾃藻饰”是⾮常独⽴特⾏的。狂放任性
嵇康旷达狂放,⾃由懒散,“头⾯常⼀⽉⼗五⽇不洗,不⼤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故⽽经常放纵⾃⼰,“⼜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颓”。在懒散与⾃由⾥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轻时傲世,对礼法之⼠不屑⼀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接近。其⼈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疏,吕⼼旷⽽放。”钟会陷害吕安时,给其安上的⼀个罪名就是“⾔论放荡,⾮毁典谟”。鄙视权贵
钟会⾝出名门,是曹魏⼤⾂,书法家钟繇之⼦,“敏慧夙成,少有才⽓”,年少得志,⼗九岁⼊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升为尚书郎,⼆⼗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世说新语中说: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见,可⼜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的⼤树下“锻铁”,⼀副旁若⽆⼈的样⼦。钟会觉得⽆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来,何所见⽽去?”钟会回答:“闻所闻⽽来,见所见⽽去。”钟会对此记恨在⼼。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争中倾向皇室⼀边,对于司马⽒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隐于⽵林
嵇康回归⾃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在,不为世俗所拘,⽽⼜重情谊。《⽂⼠传》⾥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在后园⼀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泉,绕着柳树筑了⼀个⼩⼩的游
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泡⼀会⼉。见到的⼈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徐引”。《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树之下,以⾃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服⾷养⽣
嵇康⾝处乱世,但崇尚⽼庄,讲求服⾷养⽣之道,有⾃⼰的养⽣诀窍。他认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细微之处保养⾃⼰。这就好⽐“为稼于汤之世(当时天下⼤旱),偏⼀溉之功者,必⼀溉⽽后枯,⽽⼀溉之益固不可诬也。”养⽣之道与此相仿,关键在于平⽇⼀点⼀滴的修养,不使⾃⾝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如此才能⾝体强健,得以长寿。但世⼈恰与此相
反,“常谓⼀怒不⾜以侵性,⼀哀不⾜以伤⾝,轻⽽肆之”,这可真是“不识⼀溉之益,⽽望嘉⾕于旱苗者也。”所以,世间多闻早夭之⼈,难见皓⾸之翁。
嵇康认为⼈是可以长寿的。他说“特受异⽓,禀之⾃然……⾄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但世皆莫精(其术)故莫能得之。”嵇康认为,正确的养⽣应该是:“君⼦知形恃神以⽴,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过之害⽣。故修性以保神,安⼼以全⾝,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感⽽体⽓和平,⼜呼吸吐纳,服⾷养⾝,使形神相亲,表⾥俱济也。”主要成就⾳乐书法
嵇康通晓⾳律,尤爱弹琴,著有⾳乐理论著作《琴赋》《声⽆哀乐论》。他主张声⾳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乐的最⾼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乐的感情⽽是⼈的情感。嵇康作有《风⼊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组著名琴曲。
嵇康擅长书法,⼯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品为草书第⼆。⼜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图》《狮⼦击象图》传世,俱已失佚。⽂学创作
嵇康的⽂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其诗今存50余⾸,以四⾔律诗为多,占⼀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贤刻《嵇中散集》(收⼊《汉魏六朝⼆⼗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
注的《嵇康集》1962年⼈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养⽣之道
嵇康继承了⽼庄的养⽣思想,进⾏实践颇有⼼得,他的《养⽣论》是中国养⽣学史上第⼀篇较全⾯、较系统的养⽣专论。后世养⽣⼤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卷书中,篇篇含养⽣之理,提出“越名教⽽任⾃然”的养⽣看法。
魏晋之时,养⽣之学⼤兴,但当时有两种相对⽴的思想存在:⼀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不⽼;⼆是认为“⽣死全由天,半分不由⼈。”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在他的重要著作《养⽣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例说明精神对⼈体的强⼤作⽤,指出“由此⾔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中医学也认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的根本。
⼆、养⽣要重⼀功元益,慎⼀过之害,全⾯进⾏。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不为,勿以过⼩⽽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耽声⾊,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涂;易竭之⾝,⽽内外受敌,⾝⾮⽊⽯,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者要有信⼼,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法,清⼼寡欲,
守⼀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寿,与王乔争年”。
嵇康⾃⼰也⾝体⼒⾏,其友⼈⾔:“与康居⼆⼗年,未尝见其喜愠之⾊”,他⾃⼰提的理论,⼏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忘外”⼀忌,最终受⼈诬陷⽽遇害。著作诗
《赠兄喜秀才⼊军诗》⼗九⾸、《幽愤诗》⼀⾸、《叙志诗》⼆⾸、《游仙诗》⼀⾸、《六⾔诗》⼗⾸、《重作四⾔诗》七⾸、《思亲诗》⼀⾸、《答⼆郭诗》三⾸、《与阮德如诗》⼀⾸、《酒会诗》七⾸、《杂诗》⼀⾸书
《与⼭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赋
《琴赋》、《酒赋》、《蚕赋》、《怀⾹赋》论
《声⽆哀乐论》、《养⽣论》及《答难养⽣论》、《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吉凶摄⽣论》及《答解宅⽆吉凶摄⽣论》、《难⾃然好学论》其他
《琴赞》、《灯铭》、《⼘疑》、《太师箴》、《家诫》、《圣贤⾼⼠传赞》、《春秋左⽒传⾳》⼈物相关嵇康妻⼦
嵇康妻⼦为沛王⼩⼥⼉长乐亭主,由于她天⽣便有⼀种优越感和贵族⽓质,嵇康和她的感情并不⼗分和睦。偶得古曲
嵇康承道家虚静淡泊的美学思想,以超脱的襟怀,深邃的哲思,在⾃然⼭⽔中观照⾃⼰的理想⼈格,赋予⾃然丰富的主观情感,开创了⼭⽔审美寄情、畅神的艺术⼼灵境界。嵇康喜好⼭⽔,隐居⼭林,他的⼀⽣和⼤⾃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嵇康学《⼴陵散》有这么⼀则故事:嵇康曾到洛西去游览,晚上宿于华阳亭。清风皓⽉,嵇康兴致⼀来,就在院⼦⾥弹琴。忽然,外头⾛进⼀位古装打扮的客⼈,来跟嵇康谈论⾳乐。⼆⼈侃侃⽽谈,这位不速之客谈起⾳乐来条理清楚,见解深刻,使嵇康既惊讶⼜佩服。客⼈谈得⾼兴了,就要过琴来弹奏,只听这曲⼦刚劲有⼒、感⼈肺腑,越听越令⼈慷慨激昂。客⼈弹完曲⼦,告诉嵇康,此曲名叫《⼴陵散》,表现的是聂政为⽗报仇刺杀韩王后⾃刎⽽死的悲壮故事。嵇康听后很感动,再加上他觉得此⼈所弹出的声调⽆⼈能及,于是就向客⼈求教。客⼈并不拒绝,⼀遍⼀遍的教。待他确信嵇康已学会之时,就要求嵇康发誓不传给别⼈。嵇康指天发誓后,客⼈连姓名也未留就⾛了。嵇康学会《⼴陵散》后,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前来求教。绝交⼭涛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灵深处⼲扰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样了,哪怕是⼀丁点⼉的⼼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扰也有多深。他与好友⼭涛后来就发⽣了不愉快的事情。⼭涛当时担任着⼀个很⼤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在他就要另外⾼就的时候,朝廷要他推荐⼀个合格的⼈继任,他真⼼诚意地推荐了嵇康。嵇康知道此事后,⽴即写了⼀封绝交信给⼭涛。
嵇康的《与⼭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篇真正体现⽂⼈独⽴性格的讽喻佳作,嵇康“师⼼以遣论”,敢于提出问题,⼤胆发表⾃⼰的见解,⽂风犀利。在⼀千⼋百多字的篇幅中,与其说嵇康在羞辱⼭涛,不如说是在羞辱司马⽒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
有⼈说嵇康这么做是因为想要保全⼭涛,因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已经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分不满意,⽽⼭涛⼜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这
么做就会让他们认为⼭涛和嵇康没有关系了,这样⼭涛也可以不必担⼼什么了。这是嵇康⽢愿为朋友牺牲的⼀个例⼦。仗义执⾔
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场震惊远近的⼤官司。吕巽见弟媳徐⽒貌美,乘吕安不在,指使其妻⽤酒把弟媳灌醉,将其奸污。事发后,吕安欲诉之于官。吕巽急忙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的关系⾮同⼀般,遂应吕巽之请,出⾯调停,把这件事情按了下来。可是,事后吕巽却倒打⼀耙,恶⼈先告状,说吕安不孝顺,竟然敢挝母亲之⾯。有⼝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起。嵇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骂吕巽⼀
顿。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证朋友的含义。吕安⼊狱后,为了说明,⾃然要涉及嵇康调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监狱。临死托孤
在嵇康临死之前,没有把⾃⼰的⼀双⼉⼥托付给⾃⼰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也没有交给向秀,⽽是托付给了⼭涛,并且对⾃⼰的⼉⼦说:“⼭公尚在,汝不孤矣。”(⼀说“巨源在,汝不孤矣。”)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才叫真正的知⼰。在嵇康死后,⼭涛对待嵇康的⼉⼦就像对待⾃⼰的⼉⼦⼀样。⼭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直把嵇康的⼉⼦养⼤成才。⼭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直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即使失去了⽗亲,却还拥有他们慈⽗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依⽆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年后,嵇康的⼉⼦嵇绍也在⼭涛的⼤⼒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朋友之间感⼈⾄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陵绝响
嵇康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常熟悉,这⼀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宇昂轩的形象。我们所熟知是他以弹奏《⼴陵散》⽽闻名于世。⽽这⾸“声调绝伦”,已成绝响的曲⽬,据说是除嵇康之外,⽆⼈会弹。嵇康因吕安的案⼦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狱后,⽴刻激起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同⼊狱。经有司劝谕后,众⼈⼀时遣散,然⽽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刑当⽇,三千名太学⽣集体,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不变,如同平常⼀般。他顾看了⽇影,离⾏刑尚有⼀段时间,便向妻⼦要来平时爱⽤的琴,在刑场上抚了⼀曲《⼴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陵散》,吾每靳固之,《⼴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四⼗。嵇康墓嵇康墓
嵇康墓⼜称嵇中散墓,《元和郡县志》记载:临涣县有嵇⼭,在县西⼆⼗⾥。晋嵇康家于銍嵇⼭,因姓嵇⽒。涡阳古属宿州,清嘉庆适⼗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重修嵇康墓》碑⽂中说:“宿州西百⼆⼗⾥有中散⼤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其墓依⼭凿⽯⽽建,巨⽯封门,上覆⼭⼟,墓在⼭腹中,外表与⼭⼀体。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空,只存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