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 20l5 O4 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文/王晓丹 摘要: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球自杀原因排序中,自杀排在 第四位。在中国,自杀是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当代大学生,自杀更是最大的死因。研究发现,来自学校和 家庭的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其中,大学生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杀存在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 一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46—02 自杀悲剧的发生。张某,某大学大四男生,有几门课在期末考试中 、引言 自杀,是一个世界性关注的课题。“全球死亡原因排序中,自 杀排第四位,而在中国,自杀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在 日常生活中,青年时期死于自杀的人数占首位。而处于这个区间的 大学生群体,自杀更是首位的死因。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已经成为 不及格,于某日凌晨跳楼自杀。因为课程不及格可能影响领取学 位证。 (2)论文与毕业的压力。论文是看一个大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 环。而学校对论文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有一些大学生可能比较会 学习知识,但是,在运用和研究知识上还有欠缺。他们可能会在平 一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概念界定 自杀:也称“直接自我毁灭行为”,指主体自愿并主动以结束 自己生命为目的的行为。 时取得优异成绩,但在论文写作上是举步维艰。论文写完就是毕业 的季节了。有些大学生浑浑噩噩的度过了大学四年,在毕业之际, 他才考虑他以后的道路。而毕业就意味着残酷的社会生活开始,大 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了。对论文的惧怕和社会的残酷,使 得一部分大学生最终无法坚持走下去,而选择了最坏的逃避方式 自杀。 ——自杀未遂:出现了自杀意念的人采取了自杀行动,但由于各种 原因,而未能成功,获得挽救。但可造成伤残后果。有自杀意念的 人约5%的人付诸行动,而有自杀行为的人约10%的人自杀致死, 多数自杀未遂。自杀动机不强烈的人往往造成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指主体主动采取一定的行为以求结束自己生命并最 终导致死亡。 除去以上几个大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引起的自杀原因外, 学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一些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忽 大学生自杀:大学生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有结 束自己生命的意愿。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自杀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许多高校 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 就导致了一些原本可以被扼杀于萌芽状态的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解 决,从而酿成悲剧。 2.家庭生活 家,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也是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的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笔者对近三年来山东,湖北,湖南等 地方20起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中,有l1例因为学习压 力、人际关系问题而自杀。恋爱受挫5例,家庭压力15例,精神疾 病13例,其中抑郁障碍4例。而这些原因与笔者对大学生的问卷调 查所得结果是很相近的。 从中可以发现,排在大学生自杀原因前五名的分别是:就业压 主要因素。个体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生活中遇到的 各种压力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1)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美好 的生活环境。父慈母爱,不仅会使家庭充满温暖,更会给孩子留下 美好的童年生活,使孩子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因此, 如果父母不和,整天吵架,或者把气都撒在孩子身上,虐待孩子, 力、对前途的迷茫、恋爱问题、人际关系差和家庭压力。分别占总 调查人数的69%、66%、41%、39%和37%。还有精神疾病、论文 与毕业的压力和生理疾病也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只是所占 比例相对很小。从这项调查中可以发现,各种压力成为大学生自杀 的主要罪魁祸首。 (一)客观原因 1.学校生活 这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使之形成不健康或者畸形的心 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同样,父母过早去 世,父母离异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在这些阴影笼 罩下生活的孩子,内心都会有些自卑,因此,在大学生活中,这些 人就更容易走上极端。 从幼儿园到大学,大学生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学校的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成熟,因此,更会对学生 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2)父母的寄托。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几乎每个大学生都 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受到父母、祖父母的百般 (1)学习压力。每个大学生在没上大学之前都会听说大学生活 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在经过高考的洗礼后,他们会更加向往大 学的生活。但是,现行的教育和教育内容不断改革,知识更新 程度不断加快,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在大学度过悠 闲时光的大学生们好像被推上了一条高速运行的跑步机。“大学生 活悠闲自在”的思想先人为主,而现实与之差距很大,大学生的压 力也随之而来。有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考入了大学,但没有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导致很多课程不及格。而需要补考的 考生害怕承受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心情压抑,最终导致 呵护,甚至过分溺爱。但是,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又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会给孩子 带来持续的紧张和焦虑。一方面,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憧憬, 想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父母的期望甚至“逼迫”,使得 大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一旦父母的期望没有达到,就会 念头。 有一种愧疚感,甚至是觉得自己没有用,因此就会产生自杀的 (3)家庭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一个家庭维持下去的一个重要 的支柱。大学生每年要交的费用多达上万元,很多学生还不能解决 学费问题。另一方面, (上转第201页) 作者简介:王晓丹(1990一),女,汉,山东省招远市,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学校管理 2O15.O4 和价值观。所以,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角色的 这些转换,不仅意味着学校教育功能的某些变化,而且对教师素养 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问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知识渠 道的多样化,教师知识权威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反映 出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观念、教学行 为方面,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重构当代教师的权威,教师都将 面临着许多困境和全新的机遇。 三、现代教师如何塑造自己的新角色 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日标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设计的,教师主要参与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反映 出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教师的课程决策自主权。在尊重学生多元 化的情感、思想和态度的基础上,教师要在明确课标要求、充分了 解学生、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和生成课堂教学目标。 3.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当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能继承和实践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 要具备发展专业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反思能力从 而达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个人不断学习的需求。为了拓宽专业视 野,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总结 在个体反省与集体反省 中所累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理论与个人专业经验中进行有 效的结合转换进而达到对教学理论升华,提升教师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范式对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也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当前人们认 识到教师在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师 角色在时代要求需要转变的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 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师建立自己的新形象。 1.改变传统教师的关注与期待 教师所表现出不同的关注与期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 师往往只关注考试科目的成绩而忽略考试外的学习,但不考试的学 习内容也要给予重视。在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 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和探究;既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 力,也要看到学生中远期的发展。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提高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9. [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台北:桂 冠图书公司,1981. 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下接第246页)有一些大学生会有较强的自尊心,繁重的经济压 力会使大学生在同学面前产生自卑心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 在现实生活中,轻生者的心理及其脆弱,他们会对自己的心理 力,使大学生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3.社会环境 产生错误的认识,总是否定自己的行为,最终使自己不自信,甚至 自卑。他们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认 识,甚至持续的消极认识,因此推动了其对自己境遇的内部感知向 个体最终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社会与学校和家庭是完全不同的 环境,生活方式和个体地位的瞬间改变,可能是大学生一时难以接 受,从而引发悲剧。 越来越消极的状态发展。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前途渺茫。随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丰1卜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失去了 战胜挫折的勇气,如果自己行动失败了,个体就会认为社会不公 平,继而产生厌世心理,最终酿成悲剧。 2.归因不当 ’ (1)就业压力。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与就业呈现出僧多粥 少的关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本 来可以在就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技进步,在某些岗位上大学生不如高职生。另一方面,大学生 本来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他们只想一步登天,没有脚踏实地 从基层做起的魄力。他们会错误的认为大学生就是应该比低学历 者职位高,待遇好,因此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频频发 生。大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找不到 工作,来自外界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更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最终走 上自杀的道路。 海德认为,人们喜欢将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归凶,行为的原因 归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韦纳认为,决定一个人行为成败的主要 原因有四个: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归 因,会影响到以后行为动机的强弱和T作的成败。同时,归因影响 人们的情绪。如果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人们就会感到满意和自 豪,相反,把失败归结为内部原因,就会感到内疚和羞愧。久而久 之,由于归因不当,大学生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自我效能感 降低,最终自杀。 3.精神疾病 (2)人际关系。在社会上,什么人都会遇到,什么情况都会发 生,久而久之,就会使不同的人趋于同化。而学校几乎是一片净 土,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单纯的,不 掺杂任何杂质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没有利益纠葛的,纯洁的。 但是,一旦m了学校的大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接踵而至。良好 的人际关系是通往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是,这种人际关系里或多或 少会夹杂的利益关系。刚HJ学校大门的大学生还没有适应,甚至还 不懂得如何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们无所 适从,也有可能引起悲剧的发生。 (二)主观原因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精神症、精神障碍等。父母遗传, 精神受到刺激都有可能患有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也是导致大学生 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正常上学,通常隐瞒 不报,最终可能使孩子疾病复发自杀身亡。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东.高校应努力建设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系统工程 J【.高教论坛,2005,4:8—11. 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认知不协调。在日常生活中,如 果同时有两种或更多的不一致的意见或观念,或者我们的价值观与 行为之间不符,我们就会体验到认知的不协调。 1.认知不协调 . [2]张旭东.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原因及预防策略[J].内蒙 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9):47—52. [3]杨碧漪,阎平.大学生自杀现象之心理分析[J].湘潭师 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111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