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赏析专题练习五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1.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2.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
二.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三.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妙?为什么?
(2)诗中描绘了迟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①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①攲:倚、依。
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五/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
1.诗人运用了哪种手法,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六.陇西行
陈陶
③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④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陈陶:唐朝诗人。②陇西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战争。③貂锦:将士。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本诗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提携玉龙为君死”语意最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诗歌内容,简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表达效果。
七.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①
望夫石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______”一句意思相近。 (2)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答案
古诗赏析专题练习五
一.1.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2.孤独寂寞 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二.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金黄色枇杷。
2.“送”字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三(1)一个“都”字,展现了诗人失望、遗憾之情,诗人渴望“芳华”,但新年却仍未如愿开放,展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一个“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见草芽时的新奇、惊讶、
欣喜的感受.这样一怨一喜,既使诗意跌宕,又极好地表想了诗人对春意的赞美之情. (2)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意的盼望,对自然景色的热情讴歌.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四.【答案】(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 (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五.1.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写夜雪。
2.通过间接写雪的厚重,说明他彻夜难眠,表达了自己此时(谪居)内心孤寂、惆怅的情感。
六.(1)誓扫匈奴不顾身 (2)“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丈夫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造成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七.(1)只似当时初望时
(2)B “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
译文: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在山巅之处,每天风和雨都在循环交替着。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