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初探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已经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将使教育与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的飞跃。诚然,网络给教育、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知识面,丰富感知,培养自主学能力、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从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所谓“自主探究”,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多媒体网络课这种新的课型打破了以前常常的课堂组织形式,新的学习环境,新学习工具(鼠标、键盘)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的交互界面,恰当地使用权用图像及声音来表达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耐的境界并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在尝试过程中,电脑会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周率\"课始,就安排学生搜寻“圆周率”,当学生怀着不解打开搜索网页后,发现了“圆周率”是由我过古代一位数学家祖冲之比较精确地计算出的,这一伟大的成就要比国外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学生顿生对祖冲之的敬仰,并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再如,在数学“利息”时,我就提供给学生一些网址让学生对此进行网上查询,使学生初步知道了“利息”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现在国家利息的规定,存款要扣除一定的利息税等。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从而提出了利息是怎样计算等问题,正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这节课是水到渠成了。
二、明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的,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确什么白色污染?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白色污染可怕,这时教师提供了探究步骤,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收集资料----分类整理----总结----展示。首先布置学生完成以下调查报告:(1)小组成员家庭一天丢弃塑料袋情况的调查统计图,(2)我校及我区所有家庭丢弃塑料袋情况统计表。(网页出示没有数据调查表)学生点击鼠标完成调查报告,且每一个研究小组成员的角色都进行了分工:组长,纪律委员,汇报员,记录员.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学习,而是有目的有步骤地主动学习,明确学生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收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学习的乐趣,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再展示学生调查报告,然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评价,通过统计表中触目惊心的数据,形象直观感受白色污染的可怕,再加上教师演示在铺满塑料袋番禺区的土地上掀去塑料的情景更加生动形象,记忆犹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是发现者、创造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放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
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例如下面是一节《行程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课件演示:(1)一列火车行驶动画的情景。 (2)学校运动会300米比赛。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生活情景: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想咨暑假来临,同学们结伴旅游到北京、桂林、青岛。
设置问题:出行前,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个地方怎么样?有多远?做火车还是做飞机?多少钱?路上需要多少时间?)
(三)小组合作,明确解决的问题,制定活动方案。 目的的、交通工具、理由是什么?
(四)小组进行分工,搜集资源、探索实践、完成任务。 (网络环境下查询路程、时刻表、票价、介绍旅游景点。要求有记录数据、数据整理、比较、并计算结果。)
(五)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选择经济、舒适、实惠、又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六)小组整理数据,交换意见。运用三个数量关系计算出结果。通过交换意见小组发现什么问题?提出让大家讨论。
(七)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总。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思考后,提出了许多方案及想法。在秦皇岛的同学说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走
高速公路;去青岛的同学说为了省钱可以坐火车;大连是个好地方 — 学生分析的颇有见地,也较为合理。
(八)延伸:在这个活动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发现想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的,请你自己或和小伙伴一起继续完成。
同时教师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的资源
(1)软件:电子表格、绘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 (2)网站:
火车时刻表、票价查询:
http://www.shtlfj.com/time.html; 飞机时刻表、票价查询:
http://www.kuaidian.com.cn/kuaidianchufa.htm; 各城市交通图:
http://202.119.36.47/`lg/njmap/njmap/htm,;http://d-ok.com/gb/city/dq-beijing.htm.
这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学习,利用网络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共同寻找、开发和利用网络中的学习资源。这种网上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四、利用网络交互性,加强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
同时利用网络交互性强的重要技术特性和优势,实现教师、专家、学生间互动、协作、交流及资源共享。因此,数学网络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例如在上小学数
学实践的网络课《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环保论坛上用各种形式制定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案,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学习小组最后将他们的探究成果用各种形式汇报出来:例如有的小组制定买东西不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碗筷,不用一次性饭盒,有的小组写倡议书,有的小组用电脑绘成宣传画报,还有的编成歌曲和小品等。他们展示的方式各异,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真正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而且满足了每一个同学的成就感,让减少白色污染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样学生通过在网上协作制作方案,既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又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且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体现生生互评,探究小组内进行互评,每一个学习小组间的互评。互评能促进互相激发补充,达到共同进步。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师生、生生完全互动。可以使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为全班共享。而且设置了交流天地(留言板,我的信箱等),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研究成果都可以补充进课件中,使课件资源极大丰富,同时,每位同学的感想、建议都可以进行交流,达到了以前教育手段无法达到的最大程度的互动。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的教师,只要教师切实转教育观念,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及组织者,不断尝试、坚持创新,。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总说过: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师面前的一个永远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