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
安县界牌镇初级中学校:王定洪
安县界牌镇初级中学校坐落在四川省安县界牌镇,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500余名师生。“5•12”汶川特大地震,学校几成废墟。但是借助灾后重建的发展契机,界中人“巧借东风扬锦帆”,高举“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振兴一个家庭”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育品学优秀学子,铸德才双馨学生”的办学理念,为实现“以行立教、寓教于行、以行导学、教学相长”的办学目标攻坚克难,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开始的短短四年时间,界牌镇初级中学校突破学校灾后发展瓶颈,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界牌初中属性的学校发展之路。
一、学校的办学成绩:
近年来,界牌初中先后获得了“绵阳市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绵阳市德育特色学校”的殊荣;承办了安县中小学德育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学校中考捷报频传,初2012级中考共有8个学科获得安县中考单科成绩等级奖;校本研修成绩显著,学校教职工近百篇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或获得各级等级奖,其中《语文分组学习中的几个细节、成因及其破解策略》等4篇文章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学校音乐、美术、科技教育结出硕果:小品《小花》在农业部组织的“天穆杯”相声小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绵阳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安县为“生活而设计”综合评比一等奖……
安县教育体育局张旭辉在视察了界牌镇初级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德育特色工作之后,十分欣慰地说:界牌初中的德育工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以教育科研带动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探索,界牌初中的做法值得全县所有的学校借鉴。
二、取得成绩的原因:
界牌初中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科研的引领,以《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这一科研课题为抓手,界牌初中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内涵挖掘、教师专业发展等特色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调查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5·12”汶川地震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促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悄然变化。这些变化自然会触及家庭和社会,影响学生和老师,教育在大灾过后出现了许多新现象,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学校的硬件条件全面升级,而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软件基础却成为了灾后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为了打破瓶颈,实现学校灾后又快又好发展。2009年10月,界牌初中正式成立课题小组,拉开了《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的序幕。课题组成员走村串户,深入到村组,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收集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灾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近千条。通过学生抽样调查,召开教职工专题分析会等形式,对学生、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学校课题小组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写出了调查报告。为学校寻找灾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提供了翔实的事实依据。
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以“育良习,铸馨品”为德育工作目标,以德育特色建设促学校发展的精品学校打造战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课题组及时收集整理活动开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育科研提高了学校教育活动针对性,避免了学校教育的空泛化,效果十分明显。
2. 规划设计,构建文化体系,促进校园文化特色打造。
学校课题组非常重视环境育人效果的研究。随着学校师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活动的有序展开,学校课题组及时启动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着力从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培育方面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体系,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在绵阳师范学院张先华教授,绵阳市教育体育局老领导赵文富等的真诚关怀和帮助下,围绕学校师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个实际,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建设思想,学校课题组提炼出了校园特色文化——习惯文化理念,规划了“以思想品德习惯引领人;生活卫生习惯铸造人;学习实践习惯提升人;运动健康习惯锻炼人”的校园特色文化体系,创作了学校校歌——习惯之歌《成长的天堂》,撰写了朗朗上口的《习惯三字经》,收集整理了经典的《习惯小故事》,编写了《我身边的习惯典范》,精心设计和打造了“一墙(一广场)两院(淑女苑、绅士楼)三室(教室、寝室、功能用房)。
学校课题组还指导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育良习,铸馨品”师生誓师签名活动,激发了全校师生参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激情;校歌传唱和《习惯三字经》诵读活动,良习如风,伴随每一位界中人走向成功;“良好行为习惯之星”——“四星师生”评选表彰和命名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整合了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了教育合力,成为了界牌初中实实在在的德育特色教育活动;“四星师生回头看”活动,构建了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学校德育激励机制……以校园特色文化环境的打造为切入点,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双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不断积累学校的习惯文化底蕴,逐渐将习惯文化转化为了师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变成了师生的一种自然行为。
3. 弘扬传统,挖掘德育内涵,给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学校课题组深入挖掘《弟子规》、《道德经》、《二十四孝》、《少年中国说》等传统经典的文化精髓,并将这些与师生的良习培养有机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时代的潮流中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学校的德育特色建设也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精髓的沃土。
在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课题组还特别重视对学校传统德育教育活动中特色教育内容的提取。将感恩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防邪反邪警示教育等与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普法教育、禁毒防艾、控烟禁烟等与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理想信念、诚信教育等与学生的学习实践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劳动教育、抗挫折教育等与学生的运动健康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不再孤立,而是在德育特色教育的统领下成为了一个体系,产生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4. 引领教师,助推专业成长,夯实学校发展的师资基础。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扎实推进,带动了学校校本研修之风的形成。在界牌初中,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子课题,每一位教师都是研究员。这些子课题,紧紧围绕学校的主课题,涉及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科研,拓展了老师们的阅读范围,扩大了教育视野,提高了老师们观察个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更加理性,教育更有实效,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正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提高。
三、对进一步发展面临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在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课题组又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