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耳的故事

重耳的故事

来源:宝玛科技网


重耳的故事一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翟族狐氏的女子。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贤士,身边有不少能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珍,魏武子。

晋献公登基的时候,重耳已经成人,那一年他二十一岁。

晋献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6年,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在献公的耳边进谗言,把重耳发落到蒲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去防备秦国。等到晋献公21年的时候,已经年老昏聩的献公竟然杀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并又一次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把重耳等几个公子全都杀掉。

重耳知道消息后,就带着五位贤士及一批随从到国外去了。

他们先来到狄国,这儿是他母亲的祖国,对待他们很友好,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二年。在这期间,晋献公去世了。大夫里克杀死了骊姬及太子奚齐等人,派人去接重耳回国,想让他登基为王。

但是,重耳害怕回国后遭到杀害,没有答应。这样,他的弟弟晋夷就被接了回去,大臣们拥立他为君王,即晋惠公。晋惠公当了几年君王,总觉得重耳在外,迟早有一天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也派人去追杀重耳。

重耳知道这个消息后便与大家商量,他说:“当年逃离晋国,并没有远走,而是避难到狄国,就是因为这里离晋国路途近,随时可以回去。如今在这里歇脚这么多年了,也该走了。”

他们觉得齐桓公乐于做善事,推行王道,正招募天下贤才,就决定去齐国。 要去齐国,必须经过卫国,重耳本想前去拜访卫文公,可卫文公看重耳是一个倒霉的公子,根本不理会他,重耳只好作罢。他们经过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时,腹内十分饥饿,见路边有农夫在吃饭,便走上前去讨要。谁知那些农夫懒得理他们,随手拿起一块泥巴递给重耳。 重耳见农夫如此侮辱自己,不由大怒。

可赵衰和狐偃却劝他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把土地给了我们,不正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这才苦笑着下了台阶。

重耳一行终于来到齐国,齐桓公盛情迎接。他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皇族的一位女子嫁给了他。 有了优越的生活,重耳很快安下心来,不愿意再去别的地方。

两年之后,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了内乱,与齐国临近的几个诸侯国也常常来侵扰边境。赵衰等五位贤士觉得这样在齐国住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便在一棵桑树下悄悄商议,准备劝重耳回国,以图大计。

这些话正巧被几个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她们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一听,非常高兴,就对重耳说:“听说你要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却说:“人生只求安乐,我觉得这里很好,干吗要回晋国呢?”

姜氏说:“你是一国的公子,出于事变,流离在外。如今,你身边的贤士把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而你却贪图安逸,这根本就是辜负他们!”

当天晚上,姜氏和几位贤士一商量,把重耳灌醉了,运出了齐国。

重耳一行经过燕国、宋国、郑国等诸侯国,最后抵达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成贵宾,用很高的礼节接待他。楚成王对重耳好,重耳也很尊敬楚成王,两个人很快就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会上开玩笑地对重耳说:“你如果回国登基,拿什么来报答我呀?” 重耳说:“珍禽异兽、玉器丝绸,这些东西贵国有很多很多,我真不知道该拿什么来报答大王的恩德。”

楚成王说:“如此说来,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我能够回国登基,我一定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有一天晋国与楚国兵戎相见,我愿意为您退避三舍。”

当时,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认为他对楚成王很不礼貌,想杀了重耳。楚成王摇摇头,没有同意。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这时候,晋国长期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从秦国逃走了,秦国非常恼怒。秦穆公听说重耳在楚国,便召他到秦国去。重耳到达秦国后,秦穆公把王族的五名女子给他做嫔妃,并表示愿意助他回国。

晋惠公14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称为晋怀公。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归晋,

晋怀公及其手下的几个不想拥立重耳的大臣被杀死,重耳登上君位。

这就是晋文公。

重耳离开晋国时四十三岁,重新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二岁了。

重耳的故事二

晋文公重耳在外这么多年,最终还能回来成为晋国的君主,最终带领自己的国家走向巅峰,这一切除了运气以外,还有能力。再者,在的时候,重耳的桃花运也不错。

在他的时候又一个忠臣一直跟他到最后,名为介子推。在他快被饿死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给晋文公充饥。我个人觉得臣子能做到这儿份上,真的是忠心到一个极致。但是晋文公在成功之后,不知道是工作太忙还是什么,所有人都封赏了唯独少了介子推。所有人都在为介子推感到不平,这么多怨念终于促使晋文公想起了这么件事儿,这么个人。他赶紧去给他补上迟来的各种封赏,但是介子推这人也搞笑,宁死不屈,我就不接受你的封赏。

甚至带着自己的母亲躲到了山上,就是为了做个普通人。真是越看越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更深的内情,然而我们无从得知。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下来,没想到的是推最终抱着母亲在一颗大树下被烧死了。临死的之前还留下遗言,只愿晋文公是个明君。

重耳的故事三

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信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用计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

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重耳从皇子变为四处流窜的流浪汉,介子推以为重耳有德,是以追随其左右,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屡屡受到诸国王公大臣调戏。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贪占他人之财的小偷,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

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致死不忘其衷心:爱其君不受其禄之廉志。虽然有点极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如果他读过儒家思想,必定不会不受其禄,既然文公开口让他做官,他就会接受。《孟子》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当仁不让”,介子推爱其羽翼,授爵不予,非爱好官爵者能知,尔爱其羊,吾爱其礼。

介子推遁入深山以后,晋文公感觉自己对不起介子推,于是听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不怕他不出来。在这场大火中,介子推枹树身死。晋文公十分痛心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在这一天全国熄火。这个日子就是清明的前一两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