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简说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简说

来源:宝玛科技网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简说

四年组 王秀

一、理论依据: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而从四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四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抓住儿童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复习引入、动手画图、直观演示、联系生活、巩固练习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又快又深。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及以后学习几何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载体。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且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其已有许多表象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和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故而其对垂直与平行中所研究的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还未能建立表象,不能完全理解\"同一平面\"与\"永不相交\"的本质。为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三、 操作程序:

(一)设置情境,想象感知

导入:在脑海中想象直线的位置,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然后观察

要求:①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 ②四人一组观察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与学生以想象、动手画图形式导入新课:学生的数学兴趣被调动起来,充满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求知欲。这样的导入形式,正好复合了学生作为主人的心理态度,他会更加希望了解自己画的图是什么,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会事半功倍。

(二)观察分析,感受特征

1、观察直线位置有什么不同,探讨一下应该怎么分类。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可有三种情况:学生汇报。

A、分为交叉与不交叉两类;

B、分为交叉、快要交叉和不交叉三类;

C、分为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和交叉成直角四类等。

当出现情况B时: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和演示直线延长,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

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情况C时:

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以相交与否为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不正确。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和不相交。

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2、引导学生分析不相交图形:

通过学生操作直线进行延长和对两直线间距离进行度量,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再者,让学生观察比较“在不同的两个面画直线”这一现象,理解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不是平行线,从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3、让学生观察相交类图形,再次进行分类。学生将这些图形分为相交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类后,重点分析相交成直角这类特殊情况,引出互相垂直、垂足等概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运用分类比较、观察发现等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不断比较、辨别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感悟概念的本质,体现出了数学学习的真谛。

(三)运用概念、巩固拓展:

本课我设计了三种练习,一是生活实践练习。即找教室内的垂直与平行,用手比划垂直与平行,让学生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特征的理解;二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辨别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

在这个大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眼看、嘴说、脑想、手动,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同时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而且既满足了他们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个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

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教学效果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三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但这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