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与对策

来源:宝玛科技网
教师教育2018年第6期

管理艺术

我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与对策岑礼霞

摘要: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念,有助于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轨迹,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本文针对我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差异明显、引领不够、意识不强问题,结合调研及基层课题研究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对策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念,有助于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轨迹,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中小学课题研究新思路,建立切实可行、易于实操的途径与策略,培养一支理念新、专业强、素质高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团队迫在眉睫。

一、亮点:认识提高,行动积极,促进发展

近年来,我省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教师迅速成长,教育教学一线涌现出一批名师。与他们访谈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几乎每一位名师的专业化成长都有刻苦学习和潜心研究的经历,绝大多数教师一改磨道式循环专业成长之路,普遍认同螺旋式上升钻研发展道路。观察他们课题的选题研究内容,无不与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息息相关。

当前,我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搭建教师培训平台,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西宁市伴随人才小高地项目的逐步推进,教科研团队力量不断增强,名师工作室涌现出一大批教科研骨干教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探索、乐于思考,有的还承担着省、市级重点教科研项目,成为区域教育教学和科研领军力量。

近年来,我省教师年龄结构出现了新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校教师结构趋于年轻化和学术化,这些教师学历较高、教育观念新、善于挑战新事物,他们关注教育热点,注重学科关联和外延,教科研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课题人员年龄明显下降。以西宁地区为例,2015—2017年市级教科研课题主持人年龄趋于年轻化,课题研究人员结构一线化。2015年主持人平均年龄45.5岁,其中低于35岁青年教师5名;2016年主持人平均年龄43岁,其中35岁以下5名;2017年主持人平均年龄42.5岁,35岁以下5名(其中30岁以下2名),青年教师主持人占17%。他

们的教育视角、观点较为先进,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他们的成长为教科研队伍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问题:差异明显,引领不够,意识不强

目前,全省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与民族地区水平差异较大,专家引领不足,不能从教科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层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开展教科研的意识不强,不能基于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教师教科研专业素养不高,课题研究缺乏策略指导。

(一)课题研究与自身工作实际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较少。目前,我省迎来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契机,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迅速,他们结合国家教育大政方针、课改,尝试改革,期待成功立项课题研究项目。教师切身感受到课改带来的变化,但实践经验和成果较空泛,缺乏推广价值。

(二)课题研究团队科研素养水平不均衡。西宁城区教师都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多数教师还参加了各级各类研修班学习。他们教育视野开阔,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某些专业特长,在业务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教科研课题研究专项学习,缺乏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研究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分工不明确,教科研工作策略不足。

(三)学校缺乏专业课题研究指导教师。

1.学校课题管理专业性不强。大部分学校教研室忙于应付行政性事务,不善于指导教师科学、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注重对课题的过程性指导和管理。以致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教师不知道做什么,不善于制定研究计划,忽视对过程材料的收集和梳理、存档等。

2.学校申报立项的课题选题方向不准。对课题研究问题的

14

管理艺术

来源认识不充分,申报立项的课题脱离教师工作实际,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不能立足于教学、落地于课堂,解决教学困惑,教师不喜欢也不愿参与。

3.课题创造性学习意识不明确。近年来,虽然课题研究团队趋于年轻化,但经验明显不足。教师理论学习途径单一,有时过分依赖培训,忽略自身主动学习成长。

三、对策与建议

(一)根据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特点,改变教科研管理思路,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树立优秀教师引领示范意识,青年教师学习行动意识,中年教师团队协作意识。作为校领导,要注重激励教师制定职业规划,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从“科研兴校”的高度出发,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抓手,帮助他们全面自我反思,专项发展,不断成长。

(二)根据一线教师实际需要,加强教科研课题研究的专项培训。首先,利用榜样示范,有的放矢,提高工作实效。将积极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学术成果的优秀教师作为典型示范,向其他教师做正向宣传,让他们现身说法,积极引导,在共情中其他教师才会效仿。其次,学校领导要经常到教研组、年级组,第一时间掌握教师动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教科研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教科研课题研究在良性轨道上推进。

三)建立激励机制,设定目标,阶段性管理。激励机制应包括晋职晋级、精神奖励等方面的内容。目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是学校现阶段激发教师教学和开展教科研积极性的直接动力。学校应采取一些倾斜,鼓励教师打破观念、脱颖而出。这样不仅给教师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可以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加大教科研课题过程管理,对教师进行定期督导、细化考核,及时、准确评价,才能使教师安心做好教科研工作。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教科研环境。

1.增加教科研经费投入,尊重教师研究成果。首先提高学校教科研型教师的待遇,为他们提供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其次要信任教科研教师,鼓励他们再反思、再研究、再实践。第三,要重视教师研究成果在学校的实践推广,将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2.优化教师教科研环境。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拔一批主动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为他们创造参与平台,给予制度

教师教育2018年第6期

和资金上的倾斜;寻找项目,请专家引领;改善教科研条件,提供

相关设备,自上而下关注教科研工作。

3.安排教师参加教科研高层次研修培训、对外专题教科研活动,开阔视野。多数教师日常关注学科教学较多,专业理论学习较少,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不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跟踪课改热点,落实教科研工作,让教师真正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加强目标(项目)性落地指导。作为教科研管理部门,要将科研指导落实到重要的实践研究节点。首先,帮助学校更新教师科研观念,明确科研选题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取,研究成果一定要服务于学生,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开题后,要指导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时间节点边实践边研究,收集整理材料,形成研究档案。最后,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推广,要针对课题实践指导成员分类整理成果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并将规律落实于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反复检验。

5.上级教科研部门搭建成长平台。根据调研实际,大多数学校欢迎教科研专职教研员落地指导。但由于人手不足,不能满足学校实际需求,建议培养学校本土化教研员,既了解本校实际情况,又能很快沉入教师中间,合理地跟进研究的全过程,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地帮扶学校教科研工作。教研部门可以建立科研中心组、工作坊等学习共同体,辐射引领一线教师成长为优秀教科研工作者,以个体带群体,以点带面,有层次、有步骤地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实效。

教科研课题研究在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教研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正是这支催化剂,使得中小学教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1]

徐世贵,刘恒贺.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燕.教师课堂:中小学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3]袁玥.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岑礼霞,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荷]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