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 近几年,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本文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几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甘肃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 策略
引 言
甘肃省地处西北腹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文化水平低。农村教育是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甘肃省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学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近几年,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来发展它们是当务之急。
一、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分类、培养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促进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前的研究是立足于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界定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我国学者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1]
国内学者彭立认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只有具有教学能力、信息素养、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信息化教学。[2]其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李芒等人通过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研究。在对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的调查中总结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八个方面的能力:①现代教育理念;②开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④教
学设计能力; ⑤教学研究能力;⑥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⑦合理使用媒体的能力;⑧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3]
分析以上学者的观点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界定是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逻辑起点,所以本文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各位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这一界定,本研究主要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五个方面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选择样本时充分考虑了甘肃各市(州)县的实际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采用系统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选取甘肃省榆中、永昌、会宁、甘谷、静宁、华池、古浪、临泽、安西、渭源、礼县、玛曲、永靖13个县的26所完全中学、13所乡(镇)初级中学、13所乡(镇)中心小学及26所村级小学为取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问卷发放与回收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三、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
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应用有积极的认识:96%的教师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91%的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9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
从表2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掌握很好和较好的教师分别占44%、37%、32%和41%,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
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是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从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管理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制作电子教案的能力。但是对于较复杂的工具软
件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利运用网络促进教学的能力也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过程
由调查结果可知,教师从观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不掌握,或者使用得不恰当,从而影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效果还不显著。46%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开展教学,但是这种应用基本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投影环境代替板书,而对Webquest、PBL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新技术高度结合还不能够有效掌握,总体应用程度还处于浅层应用。
(五)教师教学资源的获取、开发
如表4所示,教师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依次是:远程教育资源为39.2%、对远教资源进行二次加工21.2%、互联网上下载10.1%、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6.2%、自费购买5.3%、自己制作4.1%、其他途径13.9%。只有25.3%的教师选择自己制作或者二次加工,说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由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教学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教学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简单教学活动,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去。教师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学素养,这已成为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甘肃省主要通过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现状是:大家已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
由调查结果可知,69.9%的培训计划都是在不了解教师需求的情况下制定的。由此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教师在培训后觉得培训内容对自己信息化教学帮助不大。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各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技术分家,缺乏理论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应用。
2.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我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培训教师在台上讲,参训教师在下面听。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受益面有限
从调查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一方面,教师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得到培训,完全可以用“望眼欲穿”来形容;另一方面,针对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太少。
4.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缺乏连续性
在对校长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发现,有81.3%的学校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在已经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中,有8.6%的学校制定的培训计划是长期的,有58.2%的学校制定了短期的教师培训计划,还有33.2%的学校只是制定了临时的教师培训计划。另外,教师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培训计划只是“纸上谈兵”。
(二)缺少有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
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48%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获得帮助时得不到任何帮助,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果和积极性。虽然甘肃省农村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工作,并且越来越重视教研工作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研工作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对教师自身需求、原有经验与学习特点的关注,造成教研工作的短期效应; 第二,缺乏对教研过程的研究,造成教研工作模式化、程序化,实效性差; 第三,缺乏对有效的教研方式的研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三)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和来自学校的评价与反馈,更需要自己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再认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的因素有教师认识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时间不足、学校管理不当等客观因素。其中对信息化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占了35%,有30%的教师不知道信息化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22%的教师不清楚信息化教学反思应该反思哪些内容,13%的
教师认为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反思。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当前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的最大障碍。同时,学校未能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氛围也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学校信息化教学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
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这也成为束缚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新的“瓶颈”。调查发现,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好、对信息化课程支持力度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能够构成积极影响的学校环境中,教师愿意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信息化教学和支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五)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陈旧
信息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不仅是给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带来了变化,同时也要求学校的管理理念与手段随之改变。而甘肃省农村学校以传统教学而定位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很难适应信息化教学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推动和左右学校、教师行为的主要还是考试指挥棒,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仍然将主要精力都用于钻研教材内容方面,而甘肃省农村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则进一步阻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效果,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 改进培训内容
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4]
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
在培训方式层面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网络课程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等方式,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5]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当面和受训教师交流,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
Blog 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3.扩大培训受益面
教师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县组织的一些假期培训及“达标式培训”, 除此之外, 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如依赖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进行“草根式培训”即“双师徒制培训”: 师带徒,徒推师,共进共长。[6]同时, 还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扩大培训受益面。
4.培训应具有连续性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过程,自有它的特殊规律和不可分割的连贯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整体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要有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与长期的支持,以最终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7]
(二)提供有效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
所谓有效的教研方式,是指能够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选择最有助于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最能达到特定教研目的的途径、形式和方法。这种教研方式不再仅仅停留于教研活动的形式上,而是重在强调教学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的结合,通过教研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研管理者减少“急功近利”的心理,树立“教研应支持教师解决问题并获得主动发展”的观念,围绕“如何更好地提供支持”去思考和调整自己在与教师互动中的角色和策略。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加强研究与日常工作的结合,帮助教师实现教育与研究同步。
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教研支持可采用如下方式:第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研支持服务。利用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建立网站与交互平台,在平台中通过BBS、动态新闻区、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方便。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专题活动、QQ群中的小组实时讨论等方式进行相应的交流活动,以解决教师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第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由县教育局或学校每学年举办一到两次教师成果展示活动。第三,实行校内教师集体备课制和校际联片教研制度。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研究,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