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李贺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
作者:魏雅娇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从古至今,作家往往都是以其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和艺术成就来奠定其文学地位。就作家的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来说,必定是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个性的艺术创造,这也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经历的人生百态以及对前人艺术成就的接受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李贺;独创性;艺术风格;文学创作
诗到中唐体变新,在积极争新立异的时代中,诗人李贺作为一支奇葩在唐代文学众星璀璨的诗歌苑囿中脱颖而出。他的诗歌创作致力于新的表现方式的探索、新的诗境的开拓以及新的诗歌话语的建构,形成代表独有风格意境的长吉体。本文就其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时代与个人下的独特诗风
李贺在世二十七年,今存诗240多首。他追求创新而刻意出奇,构思奇特,想象奇诡以至怪诞,诗里充满带主观梦幻色彩的意象;他的诗造语奇丽,喜用生新拗折的字眼,笔触形象暧昧,带有神秘感,被称为长吉体。诗贵在独,李贺所创“长吉体”风格冷艳怪丽,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方面都具有自我风格的独创性,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坛中,李贺诗歌更是显得独树一帜。
刘昫称其诗歌:“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仿者。”刘克庄称其诗歌:“长吉歌行,新意语险,自苍生以来所觉无者。”李贺诗歌因其独特性也被众多诗家所予以肯定,那么李贺诗歌的独创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作家的文学独创性的形成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出生,度过了短暂的二十七年的韶光,便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告别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李贺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三朝,所处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者贪图享乐,大肆敛财,以致民不聊生等等这些社会乱象给身为唐诸王孙的李贺以极大的刺激,其诗歌中所表现出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对宗国的深深焦虑,如《老夫采玉歌》中:“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读完此诗,一个处于寒冷与饥饿的采玉老夫的凄苦形象已经跃然脑海,又把杜鹃啼血比作老夫的眼泪,可以想见此时老夫内心的无限悲苦,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恨溪水”仅仅三字却意蕴无穷,把对官府的恨含蓄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愤激孤忠之情和忧时悯世之志。同时,李贺诗中设色造境也尤为突出。如《残丝曲》中描写青年男女在暮春时节游春踏青之景,绿叶、黄莺、白絮、黄蜂、黑发、金钗、银壶、琥珀美酒这样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连串色彩,一幅充满生机的活泼画面已然向读者呈现;这正与诗人感时伤怀的惜春之情融合到了一起,使得诗人情感被无限渲染。读李贺诗歌的过程,也是用色彩来感受情感的奇特体验。 其次,作家文学独创性的形成还与其个人命运有关。李贺从小博览群书,在他的家乡昌谷度过了他的童年,培养了独具特色的诗人气质。十八岁时来到洛阳以一篇《雁门太守行》声名远扬,但由于得到韩愈等当时名家的赏识,李贺遭到一起应举的秀才们的嫉妒,被广泛散布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肃”与“进士”犯“嫌名”,最后李贺在流言蜚语中不得不放弃考试,从高出跌落尘埃,空有卓绝才学和拿云之志,在理想与现实截然相反的事实面前,这位唐诸王孙不能应试科举,不能显亲扬名,一切的希望都如泡沫般破碎。而这样的打击对性格内向拘谨、气质抑郁多愁的李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促使他生活更加封闭,文学创作更加偏向于神话传说和幻想世界,以致沉醉地描写阴森和死亡,出现众多咏仙讽鬼之作,表现手法更加奇诡和复杂,素有“诗鬼”之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诗人写秋坟之上的鬼魂还在唱着鲍照的诗,又写胸中的恨血入土化为千年碧玉,这些形象的生动描写立马就使我们想象到抑郁未伸的诗人在幽冥世界里寻求同病相怜之人,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最后,作家文学独创性的形成也需要其个人全身心的投入与努力。李贺是一个早慧诗人,从小就对诗歌表现出极浓的兴趣,醉心于诗歌创作,在《咏怀二首》其二中的“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即便头上有了白发,即便白发已然脱落,但诗歌的创作却不停歇,与孟郊、贾岛一般是个苦吟诗人,在诗歌的语言修辞上更重独创性。对于那些早已为人熟知的描写,总会设法求新求异。如形容申胡子吹螃集的动人:“直贯开花风,天上驱云行。”一般写乐声的美妙,用“响遏行云” ,但李贺反其道而行,用“天上驱云行”,让看诗之人顿时想象出那乐声冲入云霄,驱使行云流散四处,一时之间乐声嘹亮动人的形象便呼之欲出。再如“雄鸡一声天下白”就可见其诗人的锦心绣口,“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这些经过诗人千锤百炼的诗句,更能显其功力所在。但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些作品流于奇僻晦涩,低沉阴郁。 二、对前人的接受与创新
美国比较学家约瑟夫·T·肖说过:“使读者受到真切的美的感染,产生的艺术效果的作品,无论借鉴了什么,都具有艺术的独创性。有独创性的作家并不一定是发明家或别出心裁,而是能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在造就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人。”而李贺正是一个较成功的例子。
首先,表现在对于以屈原和宋玉为代表的楚辞的接受上。李贺对于屈原所表达的的哀乐精神、怨愤情怀、痛苦心情等都有理解和体会,使得其诗也表现了同样的心理特征。这也正是经典作品被具有同样情怀的后人所接受,而流传不断的原因。如《赠陈商》“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中,就将《楚辞》作为其随身所带文集的代称。
其次,李贺吸收了李白表现手法的奇特比喻和幻想以及构思行文的豪迈恣肆。李白诗歌注重寻常自然之物,带有飘逸之感;李贺诗歌侧重于奇崛难见之物,带有奇险之感。虽然二人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人物,但是在诗歌表现上却有极大差异。李白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情感乐观旷达,是喷发式情感表达,内容上思想准确深刻,视野开阔;李贺诗歌则是沉郁彷徨,愁闷之情溢于言表,内容上思想深度稍显,生活范围狭窄。虽在二人对比中李贺诗稍逊风骚,但是李贺另辟蹊径,同样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一个形象的鬼怪世界。
第三,表现在对鲍照乐府诗的接受。钱锺书在《谈艺录·长吉诗镜》中说:“长吉于六代作家中,风格最近明远,不特诗中说鬼也。”在刘宋时期与中唐诗歌追求新变的大趋势下,李贺冷艳深幽、恢奇诡异的诗歌风格与鲍照操调险急、雕藻淫艳的诗歌风格非常相近,两人都十分注重语言的锻造与修辞设色。鲍照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语言遒劲,辞藻华丽,对此李贺受了很深的影响[7]。最明显的一点是李贺在诗句化用鲍照词语,比如李贺在《溪晚凉》中化用鲍照的《芜城赋》中诗句之意。但李贺对鲍照的接受是创造性的,并非简单的模仿,他沿着鲍照开辟的道路进行更深层的探索,他在诗歌中的“鬼唱”使其情感更加丰富与复杂,更具个性化,这也是鲍照所没有的。
李贺诗歌还对韩愈、杜甫等人多有继承与发展,在对于他们以同样的身世之感和艺术追求,在情感上与精神上引起共鸣,使得李贺追随他们,而又超越他们,也就形成了李贺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华美的篇章。 三、结语
《唐诗选》前言说:“李贺诗的奇诡瑰丽,新词异彩,妙思怪想,固然也受韩、孟诗风的影响,但他却在韩、白之外自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凡响,别有天地。”李贺在接受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用他的笔写他的心,用他的心来看他的世界,用他二十七年的韶华来赴这场人生诗歌之宴,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 ②清·王琦等住《李贺诗歌集注》卷一第74页. ③清·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卷一第46页. ④清·王琦等住《李贺诗歌集住》卷二第111页. ⑤《致酒行》,同上,卷二第136页. ⑥《梦天》,同上,卷一第57页.
⑦《南唐十三园》其五,同上,卷二第85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⑧《金铜仙人辞汉歌》,同上,卷二第94页. 参考文献:
[1]张朝丽.论宋末元初文人对李贺诗歌的接受[J].天津:南开学报,2004.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发展史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影印上海涵芬楼藏赐砚堂抄本. [4]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约瑟夫·T·肖,张隆溪选编.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M].比较文学译文集. [6]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8]余冠英,王水照.唐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