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交通量预测
交通量预测是预测科学在交通上的具体应用,属于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它是建设项目必要性论证,确定道路工程规模和技术标准以及经济评价的依据。 第一节远景交通量的推算 一、预测的基本原理
交通量预测的基本原理,常用的有惯性原理,类推原理和相关原理等。
惯性原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往往表现出它的延续性,即“惯性现象”,惯性是趋势外推法的理论依据。
类推原理。许多特性相近的客观事物,它们的变化有相似之处,通过分析类似相似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根据已知事物的变化特征,推断具有近似特征的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类推可分为定性类推和定量类推。
相关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下发展的,事物之间的影响常表现为因果关系,相关原理是回归预测的理论依据。
各种预测技术各有优缺点,这不仅取决于预测方法的本身,还取决于预测者对预测方法的理解程度、运用的灵活程度和数据处理的质量。现代预测愈来愈趋向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方法。
二、交通量预测的程序 1.确定预测目标
交通量预测的目标是一条道路的远景交通量,对预测日标应事先界定,包括预测的路线、推算的年代、车辆种类等。还要预测未来特征年的交通量,一般来说,特征年宜选在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末年,基年(历史年份资料的最后一年),建设初年、项目投入使用的初年,预测末年(从项目投入使用算起的第20年)往往是当然的特征年。 2.选定预测模型 3.综合分析计算 4.预测结果的判断 三、远景交通量的推算
远景交通量是由正常交通量、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构成的。正常交通量包括现有交通量和自然增加交通量两部分。转移交通量是指道路建成后,从其他道路及由于竞争关系而从其他交通方式转移过来的交通量。诱增交通量主要是由于时间和距离缩短,改变了经济可接近性,以及由于道路建设前后沿线引起新的产业布局和开发项目,而新产生的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可用第四章介绍的经济可接近性模型来预测。
对一个改建道路项目来说,其远景交通量可能包括了三部分;但对于一条新建道路来说,却只包括后两部分即转移和诱增交通量。
远景交通量的推算方法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个别推算法和聚集推算法(OD调查推算法),
第74页
本节主要介绍个别推算法。它适应于线路短、工程方案明了、道路等级低的远景交通量推算。 1.正常交通量的推算 (1)建立预测模型
a.趋势外推法(又称直接法),把历年交通量描在直角坐标系上(散点图),根据形状,配之以合适的方程。
b.交通需求法(又称间接法),交通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振生需求,影响交通需求的因素很多,是众多变量的一种复值函数。但在实际推算中,只能选择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变量。通常选用人口(客运)、GDP、汽车保有量、工农业总产值等。上面的关系式可能是指数函数、二次函数、一次多元回归模型。用回归模型推算之前,先要做人口、GDP等预测,获得预测值后,将其代入模型。取什么样的交通量来建立模型呢?调查来的交通量是分路段的各观测点断面交通量,从中可计算出全线平均交通量和各路段的平均交通量,用每个观测点资料来分别建模,可能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大,难以把握未来的总体水平,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成问题,故一般不足取。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后两个数据,尽管其对各个路段的个性反映不足。
(2)交通量增长率的确定
利用模型确定未来年各特征年道路交通量(vn),将y。与基年交通量(Vn)之比,求得各个时期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还需与经济
指标的增长速度对比分析。例如某道路的交通量发展与某县的工农业发展密切相关,据此,建立“工农业总产值”与“某观测点的观测交通量”两个预测模型。其预测模型及预测增长率详见表5—1,从表中分析可知,模型的相关关系密切。相关道路“某观测点观测交通量”预测模型的预测增长率与\"32农业总产值”预测模型的预测增长率十分接近,其弹性系数在0,7日~0.95之间,符合经济发展与交通量发展的正常规律,故可采用“某观测点观测交通量”的增长率作为本项目交通量的预测增长率。
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