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3卷第9期 VoI.13 No.9 中医药导报 2007年9月 September.2007 Guiding Journal of TCM ・中医药发展论坛・ 浅谈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 Discussion on Faced Danger in Development of TCM and Its Reason 董晓辉 (北京市东城区东外医院,北京100027) [摘要] 文章阐述了中医药面临着的危机:中医从业人数逐渐衰退;医疗机构和高等中医院校数量相对西医严重不足; 中医院严重西医化,中医医疗市场不断萎缩;中医人才流失严重,中药产业发展滞后。分析了主要原因:思想上,受民族文化 虚无主义的束缚;法律制度上,普遍存在“重西轻中”现象;人才培养上,普遍采用西医教学模式;基础理论研究上,没有建立完 善的中医语言体系,缺乏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医疗收费上,中医收费标准不完善。 [关键词] 中医药;发展;危机;原因 [中图分类号]R2一o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51X【2007)o9—0004—03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几千年来承担着 数的比例由建国初期的3.2:1变为2004年的1: 治疗中华民族伤痛大任的中医药,在经历19世纪中 5.8。以针灸科从业人数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 叶以前覆盖华夏这块辽阔疆域上整个疾病谱 的 2004年我国针灸科人数较10年前下降了45%,比 “鼎盛”时期后,中医药的发展开始走上了一条坎坷 2002年减少了51.5%。甚至衰落的道路。从1879年俞樾的《废医论》和 1.2 中医医疗机构及高等中医院校数量相对西医 1914年汪大燮的“废弃中医药”主张,到1929年的 严重不足 据2003年出版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 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机构85705个,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再到1950年的 编》,“改造中医”,有关中医药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并 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占全国县级及以上 2.94%,且中医院没有覆盖 在2006年再次达到高潮,有人提出要求“中医全面 的医疗机构的比例为1其覆盖率仅为66.145%,而西医院则平 退出国家医疗,回归民间”,“废除中医中药”一 所有的县,时成为许多网站的主题词。中医药在经历百年存废 均每个县有4.45个。到2006年,中医医疗机构的 之争后的今天究竟面临怎样的危机?缘何出现这样 数量下降到了3009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办高 2003年全国共有医药高等院校 的危机?这是中医药谋求继续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 等中医院校以来,题。 136所,其中西医院校72所,综合院校中含西医的 1 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危机 有22所,成人西医高校有10所,中医院校有28所, 中西医两类院校的比例为1:3。并且,中医院校的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正面临着全面萎缩的危机, 综合院校中含中医的有3所,中医成人院校仅1所,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中医从业人员队伍发展呈衰退趋势据统计, 规模、教学条件、环境及经费投入均与西医院校相距 在清末,我国的中医从业人数约达80万人,1949年 甚远。为27.6万人,1962年为34.4万人,1970年为22.5 1.3 中医院西医化倾向严重,普遍存在“三低”现象 万人,1989年为37万人,此后中医人数逐年下降;到 科技部“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认为,目前 2004年,全国的中医从业人数下降为27万人左右, 全国的3000多家县级中医院已经没有一家是真正 基本全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已无 为建国时期的水平,但西医从业人数却从建国初期 传统的中医院,的8.7万人逐年递增,到2004年上升至175万人, 4 真正的临床基地。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 增长20倍,增长速度为中医的95倍,中西医从业人 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大多按西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3卷第9期 Vo1.13 No.9 中医药导报 2007年9月 September.2007 Guiding Journal of TCM 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 利,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而我 国在国外申请的中药专利却只有近千项。据悉,在 而中国却 据目前全国中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 美国申请的中药专利中,日本已占近一半, 示,中医院医疗状况普遍存在“三低”现象,一是治 几乎没有。为主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_3 。 疗率低,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医与西医治疗率已 2 中医药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 形成“剪刀差”,2000~2003年连续4年中医治疗病 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上述种种危机,既有 案分别仅占住院病人总数的28%、25%、20%和 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上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 18%;二是危急重症就诊率低。大多数中医院对危 重病人首先采用的急救手段是西医;三是中草药使 用量低。相对而言,病房中医药使用量远低于门诊 中医药使用量。 1.4中医医疗市场不断萎缩,中医就诊人数逐年急 剧减少据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国 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显示:中国年患病人 次为42亿人次,就诊39亿人次,其中,纯粹使用中 医治疗的占22%,西医治疗占67%。另据《中国中 医药报}2006年的报道,目前全国中医院的年治疗 人数已经下降到2.34亿人次,加上综合性医院中中 医科的5851万人次的年门诊量,两者合计还不到3 亿人次。据2007年《人民政协报・周刊》报报 道,素有“中医之乡”的安徽省天长市在1984年的中 医门诊量占门诊总人次的53%,中医处方占医院处 方总数的56%,但到2005年,该比例分别降为 31.9%和23.5%。 1.5 中医人才流失严重,许多中医技术正在逐渐消 逝目前,国内大量的中医业务骨干流失海外,并随 着名老中医相继离开工作岗位,国内优秀中医临床 人才和中医药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据有关资料统 计,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O年代的5000 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许多中医临床技术 正在逐渐消逝。例如,针灸中的“烧山火”、“透天 凉”等针法和芒针、火针等技术以及骨科中的许多正 骨手法正因种种原因面临失传。 1.6 中药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共有5000多家 制药厂,但中药厂仅占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 亿美元,其中日本的汉方药占80%,韩国的韩药占 15%,而中国的中药仅占3%~5%。另外,我国中 药企业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 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技术权益。据统计,目前已有 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申请了专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思想上,受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束缚在今天 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以自已优秀传统 文化为基础,拾级而上。而在近代的中国,在西学东 渐的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逐渐成为中国 社会的主流意识,使得中医药文化被沦为失去心理 支撑的民族文化,中医药开始处于被审视、被验证、 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医 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没有从 对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 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为了追求时髦用 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德国慕尼 黑大学东亚系波克特教授早在2O世纪8O年代就一 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医学贫血的“症结”所在。 2.2法律制度上,普遍存在“重西轻中”现象近年 来,虽然国家重视了中医药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 列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根 本的法律保障。但是“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没有得 到全面贯彻落实,中医药的地位作用未被充分认识 和重视,一些地方在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 重大卫生项目建设时忽视甚至偏废中医药。另外, 在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和医疗行政管理制度上,还 一直存在歧视、歪曲和阻碍中医发展的因素。例如, 《执业医师法》中对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 条件的规定,以及其它诸如严格使用自制配药、 中医大夫在用中医药急救中若出现死亡将受法律制 裁、中医大夫无权开病人死亡证明等的性规定 都将严重影响中医中药的发展。 2.3人才培养上,淡薄师徒传承培养模式,中医院 校普遍采用西医教学模式 我国曾在清末之前以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这种培养模式造就了达8O万 名中医,其中不乏名医。但是,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 制度与淡薄师徒传承的培养模式,使得不少靠 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即使治疗水平高、效果好,也难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3卷第9期 Vol_13 No.9 中医药导报 2007年9月 September.2007 Guiding Journal of TCM 以得到国家正式承认,阻碍了他们的正常行医,从而 西医标准来判定,缺乏符合自身学术特点和规律的 迫使进行非法行医,造成民间中医市场十分混乱,这 标准体系。由于中医药在哲学背景、思维模式和诊 已成中医发展所面临的极严重问题。就中医院校来 治方式等方面与西医截然不同,因此,采用西医标准 说,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都采用现代医学 来评价中医药的质量或药效势必与临床实际难以相 的教学模式,从而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 符。 医成才的规律。例如,课程设置方面,中医课时严重 2.5 医疗收费上,存在严重的“技价背离”现象,中 不足,西医课时占近4成,英语、计算机等占近3成, 医收费标准不完善 中医医疗收费定价太低,远远 并且后两者的比例还有逐年增加趋势;教学方法方 面,以课堂教学为主,重基础、轻临床,重理论、轻技 能,缺少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和望、闻、问、切等中 医临床技能的培养,学生无法培养中医思维和自学 能力;语言方面,不重视甚至忽视古汉语教育,很少 有人能够读懂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难 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本 草纲目》等,致使研读经典、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受到 忽视。 2.4基础理论研究上,没有建立完善的中医语言体 系,缺乏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 系 中医语言方面,完善的中医语言体系还未建立, 许多概念内涵的界定还是较抽象、笼统、模糊不清。 有人 曾对《中医大词典・基础理论分册》进行统 计,发现中医概念术语中的一词多义率高达15.8%, 远远超过西医学0.3%的比率。这些模糊不清的概 念严重制约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研究方法方面,目前的中医药研究在理念、方法 和手段上基本上都借鉴西医科研方法:借助现代高 科技检测手段,以低等实验动物为实验对象,通过数 据统计,对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验证和诠释。另 外,现在的中医临床研究普遍强调方病对应,几乎完 全违背了中医“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治则。这种 严重背离中医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致使我国目前在 中医重大理论与药方研究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 展。 科研评价方面,中药新品种的开发以及中医药 的科研成果、教育成果等评审与推广基本都是沿用 因国圈圃6 低于西医,其收费价格已严重背离了价值规律。并 且,中医的收费标准也极不完善,目前《全国医疗服 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规定的3966项服务项目 中,中医只有97项,占2.45%,一些传统上疗效很好 的中医服务项目如针灸埋线疗法、穴位治疗和中医 推拿手法等在不少地区都没有收费标准。这种“技 价背离”的后果是导致中医院的西医化和中医人才 及中医技术的流失的重要因素。 3 结 语 在西方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其发展面临着全面萎缩的危 机,包括思想上、法律制度上、人才培养上、基础理论 研究上以及医疗收费上的种种原因促成了这种危机 的出现。只有充分认识并认真思考危机的具体表现 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为重建中医药的重大战略地 位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平.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纵横观[J].中国医药学报, 1995,10(1):8—11 [2]徐永昌,杨军.辨病辨证论治古今观[J].中国医药学报, 1996,11(4):6—8 [3]茅竞伟.中医尴尬的境地还将持续[J].当代医学,2006 (8):26—31 [4]许志泉.中医学术语的多义性及其标准化[J].山东中医 学院学报,1994,18(5):329—333 (收稿日期:2007—05—11编辑:朱民) 因国囡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