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分谤解释

分谤解释

来源:宝玛科技网

分谤的词语解释是: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分谤[fēnbàng]⒈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分谤的词语解释是: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分谤[fēnbàng]⒈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繁体是:分謗。 结构是:分(上下结构)谤(左右结构)。 简体是:分谤。 拼音是:fēn bàng。 注音是:ㄈㄣㄅㄤˋ。

关于分谤的成语

腹非心谤  诽谤之木  飞谋荐谤  抱柱含谤  腹诽心谤  心谤腹非  

关于分谤的诗词

《或谓诸魏志是志盦与昌绶合作斯文未坠同调有人敢诩齐名庶几分谤再成四绝》  

关于分谤的造句

1、总之,厚于责己,轻于责人,分谤代过,舍己从人,浑厚宽大,不矜不伐,是为任事负责者必备之素养,务希于此存养省察,期得圣神功化之用则庶几矣。  

关于分谤的词语

腹诽心谤  薏苡蒙谤  薏苡之谤  腹非心谤  薏苡兴谤  飞谋钓谤  心谤腹非  谏尸谤屠  使性谤气  诽谤之木  

分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引《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宋史·胡铨传》:“﹝秦檜﹞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金王若虚《臣事实辨》:“自后世諛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於下矣。”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

二、网络解释

分谤分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ēnbàng,是指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综合释义: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宋史·胡铨传》:“﹝秦檜﹞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金王若虚《臣事实辨》:“自后世諛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於下矣。”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分谤[fēnbàng]分受别人之毁谤也。《左传·宣公十二年》:「随季曰:『楚师方壮,若莘于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也可乎。』。」;《国语·晋语五》:「敢不分谤乎。」;《后汉书·袁谭传》:「夫欲立竹帛于当时,全宗祀于一世,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宋、胡铨〈上高宗封事〉:「乃建曰,令台谏从臣佥议宜可否,是乃张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从臣共分谤耳。」网友释义:1949年1月22日生。籍贯:湖北天门,民族:汉,政治面貌:党员。2006年晋升教授。汉语大词典: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师方壮,若萃于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宋史·胡铨传》:“﹝秦桧﹞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金王若虚《臣事实辨》:“自后世谀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于下矣。”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其他解释:分受别人之毁谤也。《左传·宣公十二年》:「随季曰:『楚师方壮,若莘于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也可乎。』。」;《国语·晋语五》:「敢不分谤乎。」;《后汉书·袁谭传》:「夫欲立竹帛于当时,全宗祀于一世,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宋、胡铨〈上高宗封事〉:「乃建曰,令台谏从臣佥议宜可否,是乃张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从臣共分谤耳。」其他释义:1.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