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事迹
王宇威,一个真诚,、阳光、进取的女孩,现就读于塔河四中。她品学兼优,是一名全面发展、出类拔萃的优秀中学生。
在学习上,王宇威同学目的明确,态度严谨,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乐于助人,认真学习各科知识,本着“不读死书,灵活学习”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塔河县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在注重提高自身各学科成绩的同时,她还注重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先后获得县读书状元、校征文比赛一等奖、演讲比赛一等奖等。
身为班长的她,在要求自己进步的同时,还带领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使大家同心合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经常和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以求大家共同进步。乐于向后进同学提供帮助,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热情地帮他们答疑解惑,扫清障碍,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当同学在学习上显得吃力,她得知情况后,每天利用课外活动辅导,帮助同学解决在学习上的困难,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王宇威取得了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
王威同学不仅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在文体活动中更力争上游。认真上好体育课,课余时间常活跃于运动场上。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更是与班里的同学积极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王宇威同学在生活上节俭朴实,热情助人,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在汶川地震时,学校举
行捐款活动中,她积极组织,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100多元。在各种荣誉面前,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王宇威同学身上体现了一名莘莘学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种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名当代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学生心目中,她无疑是一面旗帜,一个众人瞩目的学习榜样,她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团员。然而,渴求上进的她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知道,只有踏实勤奋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永不懈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拼搏到底!
好人好事事迹
今年76岁的Y,从原市二轻局秘书科退休,是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有三儿一女,各自成家,他和老伴张玉平独自生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组织部门把他的关系转到了北沟街社区,Y便在西二里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发挥着余热。20xx年的夏天,西二里社区与驻平65571某连官兵一起联欢,Y得知战士们离家都很远,平时训练很艰苦,鞋垫磨损得也非常快,外面买的鞋垫不结实,用不了几天就穿破了。联欢会结束时,老人为战士缝鞋垫的念头油然而生,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张玉平的大力支持。他们每年都会根据共建连队的官兵需求,为大家制作拥军鞋垫,后来,又开始为连队的战士们制作帽子和手套,从2019年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700双鞋垫,不仅温暖了官兵们的双脚,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Y老人会缝鞋垫缘于他年轻时学过缝纫手艺。17岁那年,他在四平市工艺绣品厂当工人时,向厂里的师傅学会了缝纫和刺绣,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和码边机,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就在家里解决了。Y说,“缝制鞋垫也要讲究技巧,布料必须铺平,针线还要匀称,否则硌脚。”闲不住的Y老人用退休金买来线团和大绒面料。为了保证鞋垫合脚,他特意要来了每个战士的鞋号。
说起制作拥军鞋垫等物品的时候,王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句心里话,缝制鞋垫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黏合、裁剪、缝制等步骤。老伴张玉平先将垫布一层一层地挂浆、粘贴,烘干后,他再照鞋样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制,一双鞋垫要缝上几百针。65571某连战士李青海对记者说,王大爷很辛苦,经常来帮助我们,他缝制的鞋垫吸水性好,牢固,冬天穿起来很舒服、很暖和。今年,又给我们炊事班做起了帽子、套袖。一次,王大爷在给送鞋垫的时候,一位山东籍小战士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站好岗,放好哨,做优秀的士兵。”共建连队的穿过Y鞋垫的战士高双印把老人的生活挂在了心上。今年夏天,高双印等三名小战士打着雨伞,抬着一箱新鲜蔬菜找到老人的家,战士们把亲手栽植的茄子、柿子和黄瓜等蔬菜送给王大爷。Y老人被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染着。
西二里社区主任陈世艳对记者说,王大爷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王头,你没事就帮社区、帮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王大爷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西二里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认识Y老人,社区老年活动室方凳上的坐垫是他亲手缝制的;社区里40多平方米的老年秧歌场地是他一锹一锹平整的;居民邻里纠纷是他赶去进行调解和好的。与Y老人家住一个楼栋的西二里社区居民吕连霞说,Y是我们社区的优秀党员,经常为我们服务,缝制暖气片套,还给我们做鞋垫,因为王大爷也很大年纪了,他还帮我们做这些,我们很感动。这不,社区那套新棉裤、新棉袄是他刚刚送来准备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Y居住的北沟街西二里委曾是我市的棚户区改造1号地,去年夏天,Y和其他1000多户居民高高兴兴地回迁到被命名为“滨河家园”小区,今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气楼。“这楼房建的多好啊,现在屋里热乎乎的,阳光一进来,满屋子通亮,棚户区居民生活很幸福,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欣慰,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要为战士们继续缝制下去,”Y老人自豪地说。
好人好事事迹
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吴 ,男,1975年5月10日出生,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现担任龙门里社区残联专干。该同志自2019年5月年参加工作以来,工作上严以律己,认真负责,生活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在辖区居民和社区干部中享有较高的口碑。
XX年4月30日龙门里社区开展第一届居动会。当天上午,前来观看参加的居民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我辖区居民张某骑电瓶车前来观看比赛时将电瓶车停放在社区门前,观看结束后忘记将电瓶车骑走,第二天用车时才发现前一天忘记把电瓶车骑回家。张某觉得自己的电瓶车必丢无疑,但还是报着一线希望到社区前来寻找时发现电瓶车果然不见踪影。经多方询问后了解到原来是我社区工作人员吴 同志在值完班回家时发现该电瓶车在社区门口停放了整整一天,于是就主动把电瓶车推到社区办公室等待失主前来认领。张某了解到此事之后十分感激,并书写感谢信高度评价了吴 同志的做法。
后来吴 同志道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当时只是看着该电瓶车在社区门口停放了一整天无人认领,当时又正在刮沙尘暴,怕失主担心,于是腿脚不好的他好不容易才把电瓶车推到社区办公室。他说 其实自己什么都没做,换了每一名工作人员都会这么做的,只是这件事让他碰到了 。是的,吴 同志做的事情虽然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是做了自己分内的工作,但是从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以反映出该同志对工作的高度负责,时刻把居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来讲,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的形象。在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在学习如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其实吴 的这种小小的举动正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和工作人员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我们一直都在提倡 群众之事无小事 ,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只有转变自己的思想觉悟,把做好事当成一种自觉行动,时刻想着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会得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可。
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吴 这样把做好事当成一种自觉行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的文明程度将会向前迈进坚实的一大步。